
孩子任性、叛逆是很多父母的烦恼,那样到底孩子叛逆是什么原因都有什么?父母又该怎么样“对治”呢?教育专家李彦芳汇总了以下三句话进行概括: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办不到的事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需要知道什么事是孩子能做到的,什么事是孩子办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上婴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最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非常难的。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不同非常大,需要我们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知道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导致某类型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如何了解孩子能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呢?第一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进步水平是不同的。第二是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的特征,有的方面领先一些,有的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质能力。有的父母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专长知道得比较全方位;有的父母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知道就少。
有人担忧,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如何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必须要做到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鼓励和监督,不可以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很多父母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常常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至于他能否做到,做到了没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来了,但理论脱离实质,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掌握了撒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致使撒谎和作假。父母应该多关注过程,全程伴随孩子完成任务。
伴随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假如孩子真的不会做,那如何解决呢?舍弃一定是不可以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注意,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有些父母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比如,妈妈叫孩子整理我们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妈妈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整理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准时奖励
孩子做到了,父母视若无睹,孩子会感觉做不做一个样,将来就不会那样热心地去做,对父母的指令听而不闻。
奖罚是必需的。那样,奖和罚哪个比较好呢?从“局部”有哪些用途来看,奖和罚没不同。但,从长远利益和人格进步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好的行为,但假如不去打造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降低,变成“什么事都不干”。奖有益于打造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好的的行为自然就少了,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效果,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致使撒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致使撒谎和作假,只不过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防止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如此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块完成任务。教育专家李彦芳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块”就是一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