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2019年上海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日期:2025-05-21     来源:www.fbgzau.com    浏览:564    
文章简介: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试 高中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题共8页。考生务势必答案写在答卷卡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试

高中三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题共8页。考生务势必答案写在答卷卡上,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卷卡一并交回。

 

1、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伴随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伴随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无论如何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应具备的条件之一。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缘由虽不止一端,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备“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征,其地点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商周将来,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互联网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交流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交流黄河、济水及卫河。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打造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如此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些。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的道路。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进步和南方经济的兴盛起到了要紧用途,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减少。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黄河泛滥不只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

B. 富庶:“庶”字共十画

C. 决口:不可以写成“绝口”

D. 淤塞:“塞”字读音为“sè”

2.依据材料一,下列对“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B. 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可以到达全国各地

C. 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时候都城中与众不同

D. 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

材料二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汴州等。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真的意义上的国际商贸都会,其影响力在于规划布局的严整性、山水形胜的优越性和天分庄严的神圣性,核心在于前所未有些都市规划和进步格局。具体体目前三个方面:

城市体系健全。《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资料和《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开封依据城市进步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最里为皇城,主要为宫殿区;再外为里城,为官衙与市民区;最外为新城,新城与里城相互交流。一千年前的开封排水设施相当完备,还有专司城市救火的“探火军人”,还有官办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机构。按西方观念,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点,开封的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备,在世界城市进步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街市规范兴起。从西周到唐朝,国内城市建制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譬如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有坊墙,天天定时关闭坊门。这种坊市建制以便于统治管理为目的,突出政治中心地位,不利于商业进步。开封是中国城市史上由古典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变的开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率先转型的城市之一。当时的开封拓宽街道,拆掉坊墙,允许临街门店经营,面街而居,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商业门店沿街兴建,形成街市,买卖区扩大到全城的每个角落。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沿街建筑鳞次栉比。

商业贸易繁盛。当时宋朝首都东京,人口达百万,居民、商人经商不但不受空间约束,而且没时间限制,夜市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开封城有很多的酒肆、门店、勾栏、瓦舍,它们毗邻主要交通干道,有些餐厅内设雅间近百间,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有些街道甚至以本街区标志性的餐厅命名。这类商贸餐饮娱乐场合的出现,将市民生活提高到新的高度,开封已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商业大都会。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开封等城市灯火辉煌;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如此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那时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规模不过万人。正如《哈佛中国史》的评价:“(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示了前所未有些都市布局和生活方法。”

(取材于张杰、张清俐《北宋东京城:凸显商业与开放》)

3.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

B.北宋实行里坊离别的规范能够帮助加大都城管理

C.开封是国内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D.北宋开封已存在很多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合

4.依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最能表现开封盛极一时的一项是(3分)

A.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B.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

C.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D.汴京宫阙秋草长,望风屑涕心凄凉。

材料三

北宋对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为城市的兴盛和生活方法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进步和新文化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历史文化的进步开辟了新年代。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这种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大进步。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

东京城是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填词作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相比起唐诗,宋词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和词汇也更通俗化,这不只更受底层人民欢迎,也更利于民间传唱。宋代散文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并走向成熟,话本小说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书法艺术继晋承唐,技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宋代绘画不只表现为一门艺术,更表现为一种技术。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字画行业开始兴盛。东京城最繁华的街市高头街、大相国寺一带的庙会,都曾是字画商云集之地。年关节日,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在市场上热销。社会对绘画的需要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进宋代绘画进步的要紧原因。宋代因为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进步与普及,东京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雕版中心,不少书本及道经、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其绘刻之精美叫人赞叹不已。

对于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讲,东京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呈现东京的繁盛景象,“一画一书”就是如此的代表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况,与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孟元老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对都城写实性的描述,让后人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了向往。

(取材于朱金中《开封:繁华如梦境的宋代文化》)

5.依据材料三,关于北宋文化兴盛是什么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宽松的文化政策                   B.文人创作的相对自由

C. 商业贸易的兴盛                   D.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6.依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雅士的创作为东京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北宋书法艺术在国内历史上有承前启后有哪些用途

C.宋代因为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产生

D.“一画一书”都记录了东京的兴盛和运河风光

7.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是什么原因。(6分)

2、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这样,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可以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概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__________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抛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可以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__________。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

8.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长寿

B. 犹惧其不可以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了解

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                    高尚

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                        推断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             

则群聚而笑之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可以忽哉                            

吾其还也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觉得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天权不可以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了解地记载了诸侯们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状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医生。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可以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12.下列对有关史书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倡导和言行方案。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 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7分)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①苏辙觉得“史官”有什么用途?请简要概括。(3分)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哪些启示。(4分)

3、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1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断山明”一句有远景有近景,远处树林尽头山峰明晰,近处有竹林掩墙。

B.“乱蝉衰草”一句用蝉、衰草和池塘三种意象,说明词人所处环境有点荒凉。

C.“杖藜徐步”勾勒出傍晚时分村旁的小道上,词人拄着藜杖徐徐漫步的画面。

D.“殷勤昨夜三更雨”用拟人手法说明天公毫无情义,故意在昨夜送来一场雨。

15.“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写景巧妙,动静结合,下列诗句中没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  维《鸟鸣涧》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宋•翁  卷《乡村4月》

 

16.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但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却有的不同。请简要剖析这两种不同。(6分)

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苏轼在词中用“浮生1日凉”表达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慰自己适应自然,乐天安命,不要疑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生活短暂,人与人交往,非常快就度过了一生。苏轼的《前赤壁赋》里有感叹生活之短暂、羡慕自然之永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用“朝而往,暮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伴随时间季节不同,快乐也是没穷尽的,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4、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

到乌镇,看木心美术馆

①2015年冬季,初雪。第二次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已经落成。

②熙熙攘攘的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一如木心《以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 / 大伙诚诚恳恳 /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 长街黑暗无行人 /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以前的日色变得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以前的锁也好看 / 钥匙精美有样子 /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③行者以为千年往事都这般活在一般巷陌里头,走着走着,不免发现整个镇却似一个怀旧的情绪博物馆。那些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盈盈绕绕,都陈列在眼皮底下,久了叫人无味。

④西栅的美术馆却安静。一方宁静的水上,横竖几抹白色的墙,极简洁的外观,像是一顶桥。听说临终的木心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自语。今天的美术馆,进门就见到这句话:“风啊,水啊,一顶桥”。

⑤想到桥这个意象,就想到读木心作品的感觉。木心的作品,非常有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
2007年春季,我初读《哥伦比亚的倒影》,一片错愕,随手在页眉上涂写:“看木心的散文有点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是习见的散文,在形而上的思索中,隐约见到一些作者历程的影子,暗暗叫人揣摩其家当是大户,生当盛世自然顾盼生姿,乱世也见很多讲究。”我揣测“木心或许是那种在欧美成熟的作家吧,眼界和视线都远较土生土长者开阔,也怪异。一些名篇,如《明天不散步》《哥伦比亚的倒影》,写得都异常,倒是《上海赋》,琐碎铺陈得淋漓尽致,算是能叫人知道很多上海旧事。”

⑥那时候不了解木心其人,不了解文字里头那些氤氲的味道,是做作还是自然流露?揣测的心理非常像梁文道说的:“刚刚在国内出版作品的时候,大伙以为他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国外作家;更早在台湾发表作品的时候,那边的圈子也在探听是否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⑦这么多年下来,木心也终于只不过在读者圈中知道。仅此而已。

⑧__________大家在故居门口排队,蜂拥而过的游客会偶尔驻足问,这里边有哪些好玩的?得到一个回答后,“哦”的一声,继续跟着导游的旗帜和小喇叭中的解释说明词远去了。

⑨“大伙看门前的大狮子,传闻王母娘娘……”一直这样。劣质的导游词不了解哪个写就,所有些景点都充斥着不真实的故事。游大家心底没神话,对传闻也“哦”的一声,和导游彼此心照不宣,又继续赶点去了。

⑩木心美术馆里并没传闻。庶几近之的,或者也有。陈列在展柜中细如蚊蚋的狱中书简,让狱中岁月一如传闻。美术馆兴建背后的师生情谊,见古礼古风一如传闻。传闻有时就是这不可以言说的历史吧,有时就是遗失不再有些情怀吧。

11大家在美术馆前面拍照,雪在栏杆上积得有的厚。朔风射眼,冻得南来的人瑟瑟地抖。步行的游客经过,也取个背景拍几张照,听说要再购票进入,追问一句:“木心是哪个?”转身走了。

12木心是哪个?馆内还是有零星的介绍的,旧物如新,旧语如新,在展厅的光色声影中,拼凑起来,大概如是。

13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后求学于杭州、上海,少时受教于夏承熹。
1946年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后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在林风眠门下学习中西绘画。四五十年代开始写作生涯。后因言获罪,被捕入狱18个月,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在狱中用写自白书的纸和笔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
1982年,前往美国,从此长居纽约。抵美之后,重新开始密集写作,作品发表于台湾的文学刊物,获得专刊、专访的待遇,并结集出版。从1986年到1999年,在台出版作品集十二种。
2006年,他79岁,其作品集初次于国内出版,也是这一年,他离开美国,回到了故乡乌镇定居。
2011年,木心过世,从此转身也走不了了。

14__________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再好的人,再好的东西,是否会被如织的游人的目光洗去特质,最后如不远处的茅盾故居一般,成了导游嘴里一处乏善可陈的老宅?

15木心的特质是什么?我过去想,他的文字是荒原、雪域,越读越在阔大的平淡中觉出滋味。他的散文是当下散文界的一个异数。很多生僻字、典故,倾泻而下,文白相杂,新意迭出,会让不熟知的读者晕头转向。童明曾评价:“木心的文字令今日汉语读者略感陌生又新意盎然,直接缘由是他把中国古文化的精粹注入白话,文笔陶融了古今的语汇修辞,或叙述、或抒情、或点评,张弛抑扬,曲直收放,皆见独到之处。”有时,读到“花叶茜明、萧闲、葛蕊”如此的词汇,会忽然怔住,感觉自己落到一个阳光明媚的花园,推门出去,却忽然是古长安的街巷。

16推门进来,却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建筑。木心美术馆融合着现代建筑的干练和明快。走进来,沉浸,渐渐沉浸,彻底地沉浸。某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着落地大书厨的小图书馆,坐在阶梯上,目光尽处,枯山水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年轮一圈圈。

17图书馆里珍藏木心阅读过的很多作品。听说,木心小时候是在其远房叔叔茅盾的书房中开始很多阅读西方文学名著的。他的笔下,一会儿是琼美卡的小路,一会儿是哥伦比亚河边的倒影,一会儿是埃及的金字塔,一会儿又是盛唐的嘉峪关,欧风美雨,汉唐明月,衔接之处竟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没丝毫感觉突兀,只剩下你的思绪跟着他做无尽的神游。

18这种风格,在他的《文学回忆录》里也非常明显。在他对文学史人物和作品的亦庄亦谐点评中,可以看到,木心真是一个调皮的老孩子。他说:“__________”谈到哪吒,“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武功上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这哪儿是文论者有过的论调?

19美术馆里最多的自然是美术作品。那些画作,色彩和线条的想象中,会有一些粼粼的思乡的梦么?或者只不过一个时间的过客的信马由缰?__________

20 “你如此吹过 / 清凉,柔和 / 再吹过来的 / 我了解不是你了”

21他写5月,低吟声里没一丝的呜咽,却在最后叫人怅然若失。他写离人:“十五年前 / 阴凉的晨 / 恍恍惚惚/明确的诀别 / 每夜,梦中的你/梦中是你 / 与枕俱醒 / 感觉不是你 / 另一些人 / 饰演你入我梦中 / 哪有你,你如此好 / 哪有你如此你”

22这类诗,是韦庄?晏殊?还是木心?思念的唯一,时空里头的荒凉,亘古以来的诗人各有意境,却有一同的悲凉。

232015年冬季,初雪。第二次到乌镇,只看一个木心美术馆。

                                               (取材于吴合众的同名散文)

18.依据文意,用括号内的词汇替换文中加点的词汇,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A. 陈列(摆设)                          B. 顾盼生姿(眉目传神)

C. 心照不宣(心领神会)                  D. 精粹(精到)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适合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木心故居和木心博物馆不引人注目的根本缘由是木心并不为大伙所知道。

B. 文章⑨⑩段中,作者对木心美术馆“传闻”的解析和导游口中的故事是一致的。

C. 第19段的画线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心诗歌的韵味在时光中悄然逝去。

D. 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形式相近,内容互相照应,给读者以回旋的韵律之美。

20.文章开头引用木心的诗,体现了什么样的匠心?请简要剖析。(6分)

21.请结合全文,概括木心文字作品的特征。(4分)

22.文章第14段中说,“其实,我是在想,把木心美术馆建在乌镇好么?”作者为何会产生这种疑问,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如此说是什么原因。(5分)

23.文章第18段提到了“黛玉焚稿”,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黛玉的经典情节解释说明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记》,“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表现了她与宝玉志趣相投的一面。

B.黛玉葬花,一曲《葬花吟》,不只表达了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表达了她对自我命的哀叹。

C. 黛玉咏菊夺魁,《咏菊》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暗含了她清高自守的品格。

D.黛玉焚稿断情,是由于深恨宝玉甘愿娶宝钗,于是痛心烧掉诗帕。这是曹雪芹最为呕心之作。

5、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需要作答。低于180字。

①请给《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某一位作者,写一段话,表达你读完该作品后的感受。

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请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表怎么看。

③请以“致我的2018”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需要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日常总有某个老物件,叫你记忆深刻,这其中就有动人的故事。请以“__________的老物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合的词汇,使题目完整。

 

 

 

 

 

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试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1.(2分)B

2.(3分)A

3.(3分)B

4.(3分)C

5.(3分)D

6.(3分)B

7.(6分)缘由:地点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前所未有些都市规划和进步格局(城市体系健全、街市规范兴起、商业贸易发达;人口达到百万);市井文化兴盛。

(每点2分,共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C(久远、悠久)

9.(3分)A(均为“于是、就”)(B 用来;……是什么原因;C句尾语气词;兼词;D如何;还是)

10.(3分)C(“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理解有误)

11.(6分)

①然而目前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因而也不可以了解他们是怎么样尽到帮助君主赏罚的权力的。

②只由于了解史官的权力,可以用来帮助君主的赏罚,所以使他处于尊贵显耀的地位。

12.(2分)A(《春秋》为编年体史书)

13.(7分)

①(3分)文中“史官”有哪些用途:(1)与天、君主互相交替补充来裁断天下的是非;(2)帮助君主赏罚功过之人;(3)传播贤人的丰功伟绩和记载贼子的罪恶行径,使后世知道。

②(4分)孔子和左丘明都感到可耻的人:花言巧语,对人表现出过分的恭敬;把怨恨藏在心里,却表面上对人友善。(讲解句意2分,认识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D(“毫无情义”理解有误)

15.(3分)C(两句均为动景)

16.(6分)(给分原则:内容剖析4分,情感表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描写内容不同:

《鹧鸪天》写夜雨后第二天散步,《定风波》写散步途中遇雨;《鹧鸪天》词人眼中所见既有衰败的景象,如乱蝉衰草,也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翻飞的白鸟、淡淡香味的荷花,《定风波》词人眼中所见是“穿林打叶”的雨景,“山头斜照”的雨后转晴之景。

②表达情感不同:

《鹧鸪天》写谪居时于无奈之中,词人有短暂的闲适和愉悦,《定风波》写谪居时,词人能看淡身世浮沉、人事变迁,体现了一份旷达洒脱。

17.(8分)

①聊乘化以归尽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夫人之相与

④俯仰一世

⑤哀吾生之须臾

⑥羡长江之无穷

⑦四时之景不同

⑧而乐亦无穷也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18.(2分) C (A摆设,把物品根据审美看法安放;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B“顾盼生姿”在这里指木心家作为大户,在盛世时能光彩四射;“眉目传神”指通过人的双眼传达出来一种神情意态。D精粹,指精练纯粹;精到,精细周到。)

19.(3分)D(A项,大伙不了解木心并非根本缘由,根本缘由是大家对于文化的冷漠和精神需要的肤浅;B项,作者对传闻的解析和导游口中的故事不同;C项,比喻手法写出的是,木心诗歌闪烁着时光流逝的光芒。)

20.(6分,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开头引用木心的诗,是对乌镇地道的江南水乡味道进行诗意解释(1分),同时引出下文,感叹小镇所有情物都陈列在眼皮底下的无味(1分),为下文转向描写木心美术馆作铺垫(1分),与后文中参观者的浮躁、喧嚣形成对比(1),与结尾引用木心诗作,形成照应(1分),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艺术美)(1分)。

21.(4分)(答出4点即可)

    ①有颠覆传统的意味;②隐约携带作者的历程;③眼界和视线较开阔,怪异;④文字氤氲;⑤在阔大的平淡中见滋味;⑥用很多生僻字、典故,文白相杂,新意迭出;⑦内容跳跃,衔接自然,引人无尽神游;⑧亦庄亦谐。

22.(5分)乌镇古镇其表繁华其里,特质或许会被洗去(1分),大家不认识木心,不知道木心(1分),大家(游人,导游)精神肤浅,心理浮躁,缺少文化修养(1分),馆内零星的介绍缺少时间的沉淀,只不过光色声影的拼凑(1分),作者担忧在这种环境下,木心美好的文学特质不可以得到赏析和珍视,反而会被庸常无视和吞没。(1分)

23.(3分)D.(“甘愿”理解有误;这一章节源于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10分)

【评分参考】①依据题目需要,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②超越字数不扣分。

25.(5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需要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需要,有创意、有文采的,可得46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了解

以33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需要,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可得37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了解

以25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需要,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可得29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清楚、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作文没题目,扣2分。

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每少50字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有三种权力:天、君主、史官。圣人用这三种权力来裁断天下的是非,而且使他们互相交替帮助。

只因有天这种权力的存在,所以可以使天下人或长寿或夭折,或享福或受灾,从而可以使那些贤能的人不遭遇夭折横祸贫穷困苦的灾祸,不贤能的人不可以享受富贵长寿的福分。然而像季次、原宪如此的古来所谓的贤人,退隐于穷街小巷,粗布衣、稠一点的粥都没办法供给。而像盗跖、庄蹻如此的人却横行天下,用人肝作为粮食,却可以老死家里,没遭到战乱之祸。像这类,就是天的权力有时也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君主用他们的赏罚的权力在天的权利达不到的地方,来帮助天的治理。然而君主的赏罚,难道就能穷尽天下的是非吗?何况赏罚只不过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可以够了解了解的显露于万世之后,所以君主就把这个事情托付给他的臣子,而把这种官员称为“史官”。

因此“史官”的权力和天、君主的权力相等,大致来讲这三种权力互相交替补充,就能使天下的是非无所遗漏。所以荀悦说:“每到岁末,史官就把一年的记录上交给尚书省,来帮助(确定)有关的赏罚。”史官一职的兴起,时间是非常悠久的。其中最有名的在周朝有叫做佚的史官,在鲁国有叫做克的史官,在齐国有叫做南氏的史官,在晋国有叫做董狐的史官,在楚国有叫做倚相的史官。看他们的为人,来猜度当时他们所记载的事实,一定有的地方可以帮助君主进行赏罚。然而目前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因而也不可以了解他们是怎么样尽到帮助君主赏罚的权力的。只有孔子借着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记载的鲁国史书,来写作《春秋》。对于这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进行是非褒贬,虽然它的名字叫做“经”,而事实上是尤为明显昭著的史书。因此齐桓公、晋文公对周王室立下大功,周天子用侯爵、伯爵的爵位来赏赐他们,赋予他们征讨四方诸侯国的权力,而在《春秋》一书里又屡次的表彰他们,这就是史书用来帮助天子奖赏那些有功的(臣子)的(表现)。吴国、楚国、徐国和越国这类僭越的国家都是得罪天子的,而在《春秋》一书中又对他们进行了斥责抛弃,不把他们列入同等的行列,这就是史书用来帮助天子惩罚那些有罪的诸侯国的(表现)。若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了解的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

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需要担心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时候的圣人很看重史官。在汉代,史官名为太史令,他的权力还在丞相之上。郡国每年统计状况的官员,第一把各自的状况上报给太史令,然后才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医生。只由于了解史官的权力,可以用来帮助君主的赏罚,所以使他处于尊贵显耀的地位。既然这样,(对于)后代的史官,如何可以忽略呢?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