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从1985~2010年,国内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大体上都呈现出降低趋势。这与学生的运动机会降低有密切联系。
一项在上海拓展的调查显示,婴幼儿园分班专用户外场地的配置率不足50%,而玩沙玩水场地则更是紧急不足。同时,在电子信息年代,儿童在婴幼儿园、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又有多少运动或操作的机会?愈加多孩子的休闲娱乐活动被iPad等屏幕占据,“低头族”愈加低龄化,儿童的生活也初显“静态模式”,这正在使儿童可以直接用身体去感知和体验、获得丰富经验、刺激主动学习的机会变得愈加稀缺。
事实上,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参与的各类身体运动,无论是课堂小游戏、体育课,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只会提高运动能力,也会促进其谋划、拟定决策等思维技能,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怎么样让孩子“动”起来,这是值得所有父母考虑的问题。无独有偶,中国教科院一项针对肥胖孩子父母的调查显示:在婴幼儿园阶段,80%以上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会计算、认识多少个字;在中小学阶段,60%~70%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带孩子训练,85%的家庭,家里的小型体育器材基本上都是闲置的。这印证了上海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父母调查的结论,多数父母“重智轻体”,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的运动能力及运动状况,绝大部分的父母没给予足够的看重。这在一定量上影响到孩子的运动意识及运动习惯。
“运动带来的优势远不止于健康和体能,还包含更有效的学习。作为儿童生活与学习技巧的主要建构者,儿童能否‘动’起来,爸爸妈妈的态度与时间投入至关要紧。”上海教科院潘琼在研究中说道,父母是让孩子可以“动”起来的要紧社会环境。
不只这样,还有研究报告指出,爸爸妈妈一周看电视的时间比孩子多了约9小时,孩子的运动时数更是爸爸妈妈的两倍,其中,孩子约14.6小时、父母约7.1小时。有关专家建议,父母应鼓励孩子参与运动,给予孩子更多的运动机会,并和孩子一块训练,让孩子乐在其中,感觉到训练的趣味性从而喜欢上参加体育运动,而不止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