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雕塑课堂:不要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这是一位五岁女生的母亲,她觉得女儿非常内向,跟其他人交际时看上去非常不自信,这一点让她十分烦恼。在课堂上,大家请一位学员来饰演女儿,另一位学员饰演“理想样子”,即母亲期望女儿呈现出的样子,然后运用萨提亚雕塑方法,看看在下面三个场景中母亲和女儿各自的反应。
①当女儿表现出不自信时,母亲会如何做?
母亲的做法是指责女儿。她一只手指着女儿,另一只手冲着“理想样子”竖起大拇指,嘴里说着:“你如果如此就好了!”
②面对母亲的指责,女儿会有哪些反应?
第一种反应:生气。女儿说自己非常生气,生母亲的气,也生那个“理想样子”的气。
大家一定对这种情境很熟悉。我见过不少逆反的孩子,他们不听话爸爸妈妈、不听话学校、不听话社会,用指责的方法对待所有人。或许大家自己就有领会,不知为何就是不喜欢某类型型的人,回想一下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爸爸妈妈说“你如果那样就好了”,从此便讨厌那一类人了。
第二种反应:不理会。女儿背过身去,不理会母亲,也不理会“理想样子”。
我询问女儿感觉怎么样,女儿说:“轻松些,没那样大重压了,但也感觉孤单,非常想回头看看母亲,同时又非常矛盾,不想回头。”我询问母亲感觉怎么样,母亲的表情变了,说自己感觉非常难过,仿佛失去了孩子一样,没联结。
这种情境也不少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少都选择用这种方法来对待爸爸妈妈的责备和需要,上网成瘾、小孩子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吸毒其实都是在用这种打岔的方法来应付重压。
第三种反应:认可。女儿想听母亲的话,她走到“理想样子”的背后,努力把自己变成那样。这时,母亲看不到女儿,只能看到“理想样子”。
我询问母亲感觉怎么样,最初,母亲点头说“很好,愿望终于达成了,女儿变成了理想样子”,但看了一会儿,就不说话了。母亲感觉不到跟女儿的联结:“这不是我的女儿。”我询问女儿感觉怎么样,女儿说在这个地方上感觉“憋得慌、心里堵、不自由,感觉不到自己,非常空、非常孤独,也非常难过”。听到女儿这么说,母亲的眼泪掉下来了。我问女儿:“感觉不舒服,如何不走出来?”女儿回答:“走出来母亲会难过,不想让母亲难过。”听到这里,母亲的眼泪更多了,她说自己非常难过,不想让女儿再待在“理想样子”后面,想让女儿做她自己。
这种情境大家更为熟知,不少孩子都为了满足爸爸妈妈的期待而努力改变自己,结果却把自己给“丢”了。当成为理想样子时,或许会感到短暂的满足和自信,但不久,当真实的自我萌动时,又会变得不自信、感觉不好了。
我请女儿从“理想样子”后面走出来,站在母亲面前。母亲一下子抱住女儿,两个人都哭了。母亲说,不管那个“理想样子”了,她要真实的女儿,或许不完美,但这才是她的女儿。母亲哭得非常厉害,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结果把自己“丢”了,目前很不容易找回自己,所以绝对不能让女儿也如此。
③当母亲心里对女儿某些作为感到不认可时,可以如何做?
我请母亲与女儿面对面站着,用一致性的姿态对待彼此,同时一只手伸向旁边,向女儿介绍我们的经验,提出期待。
这个动作的重点在于,母亲不再把我们的看法和期待强加于女儿身上。即便女儿不认可,母亲也不会逼迫女儿改变。当然,母亲也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法,帮助女儿更知道我们的内心,看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当母亲和女儿体验着一致性姿态时,女儿说:“想到母亲能同意我们的样子,就感觉非常放松、非常自在。听到母亲的建议,当自己感觉非常有道理时,也想采纳。”母亲说:“感觉如此非常轻松,不再纠缠、难受了,也能跟女儿联结上,看到女儿其实挺有力量的。”
我询问母亲目前如何看待女儿“非常内向”这件事,母亲说改变自己对待女儿的方法,女儿自然就会更自信,可以做她自己,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从这个案例中,大家看到,尊重和接纳孩子原来的样子,让孩子体验到真实的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类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形成高自尊的重点。其实,当大家不可以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某些部分时,基本上都不是孩子是什么原因,而是大家自己出了问题。探索内心时,大家就会发现自己被卡在了冰山的不同层面,或是感受,或是看法,或是期待。
譬如大家被我们的担忧控制,担忧孩子如果像目前如此淘气,以后就糟了;担忧孩子如果不学些专长,将来就没竞争优势,等等。在这份担忧的控制下,大家就不可以同意孩子活泼淘气、爱玩不喜欢学习等自然的状况,而是控制、指责孩子,让他感觉自己真的不好。其实,担忧等于爱加上恐惧,当爸爸妈妈将我们的恐惧施加在孩子身上时,非常或许会对孩子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
大家可能有如此的看法:乐观开朗、擅长交往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看法的控制下,大家出于对孩子的爱,势必会想方法让他成为拥有好社交能力的人,而假如孩子的天生风韵和个性与之不匹配,就会给孩子与大家自己带来困扰。
大家可能还有如此的期待:孩子听老师的话、表现好,如此爸爸妈妈会感觉非常有面子,或者才能感觉安心。在这种期待的控制下,大家势必会想方法教育孩子如何做。假如孩子不想,有我们的主意,那样就会令爸爸妈妈非常失望,继而加大对孩子的控制,结果可能使双方陷入对抗中。
假如真的想竖立一面“爱的平面镜”,让孩子自尊自信,大家就需要解决内心这类卡住的东西,看一下是孩子更要紧,还是我们的感受、看法或期待更要紧?而总是这类感受、看法或期待都是爸爸妈妈在成长过程中,从原生家庭①和教育环境中习得的,这时就需要想一想:目前这类还合适吗?保留合适的,放手不合适的,大家就会更自由、更祥和、更有力量,而孩子也会因此更放松、更快乐、更自信。
不局限地“修剪”孩子,大家可以在尊重、接纳孩子原本样子的基础上,帮助和支持孩子进步出更多出色品质,鼓励他去面对这个世界。譬如,通过认同和赏析孩子身上已有些品质,来帮助他认识到并巩固这类品质:“我看到你非常热心地帮老师拿东西,我感觉到了你的善良和热情,真好!”或是通过鼓励和支持的方法,帮助他进步新的品质:“你想要当一个造汽车的工程师,父亲支持你!这需要更耐心、更仔细,大家再试一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