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继续这一堂解剖课之前,让大家先和大家的大脑玩一玩。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蛋筒。如何?看到想象中的冰激凌蛋筒了吗?把手指放在头部冰激凌蛋筒出现的地方。
假如你看不见蛋筒,也没关系。设法想象别的什么东西,把手指放在头部想象物所在的地方。
假如你什么东西也想象不出来,那就设法听见巧克力冰激凌蛋筒这几个词。然后把手放到你想象中听到这类词的地方。
把手指放在头部原位不动,然后张开眼睛。通过这种训练,你会找到你一个人大脑的视觉区和听觉区。听觉区一般在左耳上方,视觉区在前额中央或稍微偏右的地方,而触觉区或运动/感觉区则在头顶部。
在集体场所进行如此的试验,会使你认识到人的大脑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有的人在前额正中看到想象物,有的人稍稍偏右,另一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地方。
可以把想象物看得很了解的人,一般在右半脑加工处置信息,通过看到的图像理解所学内容。这类人被叫做视觉学习者。
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置信息。那些不可以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一般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用左、右脑的人。
有很多不一样的讲解大脑半球专门化功能进步的理论。有一种理论觉得:直到4岁,人脑的两个半球的发育一直是对称的。大脑一侧进步起来的功能,同样在另一侧得到进步。左、右半脑相互成镜像反射。因此,假如儿童在4岁前遭到脑损伤,未受损伤的那侧大脑有能力替代受损一侧大脑的大部分功能。这个婴幼儿一般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在4岁时,大脑的两个半球开始分工,每一个半球都形成每个都不一样的认知功能上的优势。这种分工到5岁时完成。5岁时,左、右半脑开始整理。所谓整理,是指两个半脑开始相互用途。如此,婴幼儿便能在左视线处置某一信息,把它发送到右脑,又转而传递到左脑,将它破译。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觉得:尽管左、右半脑功能的分工,到大部分婴幼儿开始上婴幼儿园时已经完成,大脑的偏侧优势却要到大约9岁时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