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化学  初中  高中  数学  小学 

高学历父母“拼娃”更执著 变态教育成正常状态

   日期:2024-10-27     来源:www.lkzklt.com    浏览:515    
文章简介:“我要杀死你,然后叫你下地狱!”6岁女生宝儿(化名)冲着婴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事后,宝儿的母亲却非常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如何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存活的,不可以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否班里认字最多的,是...
高学历家长“拼娃”更执著 变态教育成常态

“我要杀死你,然后叫你下地狱!”6岁女生宝儿(化名)冲着婴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母亲却非常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如何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存活的,不可以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否班里认字最多的,是否班里最聪明的?”

“我实在想不出来才6岁的小朋友如何能说出这么恶毒的话。”班主任苹果老师说。

让人吃惊的是,宝儿来自高知家庭,母亲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父亲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常识、技能水平高的人未必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这类高知、高薪父母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类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在人口海量、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叫人瞠目的是父母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角逐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正常状态。

而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非常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职员。

小时候拼自己

长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这类父母的“心病”是孩子。

马女性在中关村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公关总监,近期正在跟老公闹别扭。

闹别扭是什么原因也是孩子。马女性一家住在北京北五环附近,她倡导把儿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婴幼儿园,而老公偏要把儿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公立婴幼儿园去。

“其实,大家的矛盾不只在送什么婴幼儿园,”马女性说,她老公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马女性的老公是海归)”全靠他自己考过来的。所以,他感觉孩子以后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目前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

马女性介绍,从儿子两岁开始老公就给他报了早教班,目前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上的外教英语课。“目前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正劝我辞掉工作,专心接送儿子,辅导儿子家庭作业。”马女性说。

不少高学历的爸爸妈妈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我们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成长的人群中“崭露头角”。

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

于是,不少过去“拼”过我们的爸爸妈妈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些著名升学平台上都会有类似“我是如何塑造‘牛孩儿’”的帖子被众人传看。一位父母在帖子中如此写道:“其他人拼钱,咱没;其他人拼权,咱没;咱手里有些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还有人说:“拼孩子,虽然孩子苦点儿,但至少孩子还留下了一身真本领,合算。”

田老师是某著名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介绍,在北京同样的课程总是是设在西边的班,班班爆满,设在东边的班却招不上多少学生。

其中的差距非常明显:西边是北京的高校园区,这里的父母更相信“爱拼才会赢”。


面对子女教育,你是不是也不同程度的患上“教育焦虑症”?


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更重视孩子的生活规划

不少人都说工人背景的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没那样苛刻,他们总是需要孩子“考上大学”就好,而高学历的父母“考上大学”背后的需要可能就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所以,不少人说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父母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无可厚非。而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其实还来自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廖丽英说。

杨涛的儿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学同学正好在北京一所很好的中学当校长助理,几个电话过后,同学给他找到了一个共建的名额,通过几轮考试之后,儿子顺利地进入了很好的中学。“我目前想想就后怕,要不是我的同学能帮上我,我儿子目前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学校了。”

让杨涛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儿子小学成绩挺好,但这对夫妇就在学校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下岗了在家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小升初”事到临头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有了着落,他们心急如焚,后来了解杨涛有方法,就登门拜访了。“看着他恳求的目光,再看着塞到我手里的一信封钱,我真不好受。”杨涛说,虽然有心帮他,但没能成功。从那将来杨涛更坚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的愿望,“我得时刻拽着他”。

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父母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

“所以圈子非常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总聊我们的教育观时如此说,他周围不少职位非常高的朋友为了不让孩子历程升学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海外,“他们觉得全球化的年代,孩子只有具备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竞争优势,我却不认可他们的看法。”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父母坚持把孩子送到中关村的学校,别的孩子上的辅导班他的孩子也上,别的孩子历程的种种痛苦他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承受。他重视孩子身边的同学资源。“伴随中国的进步,我相信会有愈加多的中国青年到其他国家进步,因此,到时候无论我的孩子在中国还是外国进步,他的角逐对手都大概是他目前的同学。所以,我就要给他选择最好的中国学校。”

这样高瞻远瞩的规划,父母能不累吗?践行如此的规划,孩子能不累吗?

一位作家过去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没办法吹走一只蝴蝶,由于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父母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用途力和反用途力同样非常大。

虽然儿子已经上了很好的中学,但杨涛却愈加不轻松了,他一方面在惦记住3年后怎么样给儿子顺利送入好高中,同时,还要抗衡儿子愈加明显的不听话。

“目前不少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需要是拧着劲儿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父母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假如父母一味根据我们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长力量的相互消耗或许就是让父母和孩子都焦虑的根源。而一些高学历爸爸妈妈自认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愈加执著,他们的痛苦总是也更深更重。

父母,请把你“出色”的架子放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冯女性一直非常在乎女儿文学素养的熏陶。近期,冯女性参加了女儿婴幼儿园的公开课,课上女儿背诵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5岁女儿一下背了这么艰深的诗句,冯女性脸上有光,暗想:“不必那样显吧,简单点就好啦。”可下一个女生站起来背诵的竟是《心经》!冯女性顿时感到了差距,不知是不是又要给女儿加压了。

这就是一个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个个的孩子,而真的在乎输赢的却是父母。

“目前不少父母动不动就会说:‘我这么出色,起码要把孩子培养得跟我一样吧。’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高学历的父母确实期望孩子出色,而真的让他们焦虑的是“怎么样让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出色”。“这是把孩子当成了砝码。”梁雅珠说。

问题就出在这个“出色”上。

“当父母把‘出色’的架子放手了,做一个‘没出息’的母亲了,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迈向成功了。”梁雅珠说。

梁雅珠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休息日携带女儿去看爸爸妈妈,全家人常常一块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着一本本的相册,回想着照片上发生的每个故事。“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丽英介绍,一次去婴幼儿园听课。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是让孩子认识菠菜,结果一节课上完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几张图片让孩子辨识时,并非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出正确的一张。老师很紧张,觉得我们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父母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在老师身上的一种反应。”廖丽英说。

放松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教育。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