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吧,学校门口已经贴出告示,对老师拒收学生及父母的礼品礼金、请吃、休闲娱乐等高消费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不送吧,又担忧别的父母都送,自己孩子吃亏。
这种进退两难,是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的。往年,教师节礼品卡特别热门——这其实就是在变相提醒父母送礼物。今年,经过治理,商场超市推出的教师节礼品卡基本销声匿迹了,但电子商务网站却把教师节礼品卡推广得蓬勃发展。在百度里搜索“教师节 礼品卡”,第一条就是:“感恩教师节,选京东礼品卡!京东卡,谢恩师!”点击进来一看,价格最高的礼品卡达2788元。
虽然价格不菲,但在一些父母看来,为了让孩子“不吃亏”,不让老师感觉你不通“人情世故”,只有咬牙送了。即便决定送,父母也有很多纠结:孩子有好几个任课老师,是只送班主任,还是每一个老师都要送,如此本钱是否会太大?送礼物不是正大光明的事儿,什么时间送才不会太尴尬?孩子给老师带礼物能比较“不露痕迹”,但需不需要告诉孩子,贺卡里面还包着一张500元的购物卡?
有的父母,从小到大都没给人送过礼,但孩子入学了,却实实在在地遇见了难点。需不需要把“生活的第一步”迈出去,让年轻小夫妻颇为头痛。
过去,在大环境的裹挟下,一些父母可能就在无奈中迈出第一步。加上常见“望子成龙”心切,使得教师节送老师礼成了公开的社会现象,连公开的秘密都不是。有的“土豪”父母,甚至不惜花重金来“取悦”老师——送的高级化妆品、保健品、礼品卡、烟酒等,动辄上千元。教师节变质为学生、父母给老师的“送礼物节”。由于市场需要太大,商场、超市和电子商务甚至设立“教师节专场”,规模不亚于中秋节专场。教师节过后,收购各种礼品、礼品卡、购物卡也成了一门买卖。
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大大地破坏了教师节应有些意义和环境,更败坏了教师及教育行业的形象。一些父母在送礼物后,甚至得到如此的领会:送与不送是不同,送前与送后态度有天壤之别,送多与送少对孩子的反馈不同,这一方面促进他们对教师颇有非议,其次促进他们在下一个教师节花更多的心思。
举凡古今中外,设立教师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其实,回归本源,对教师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全社会对常识的看重、对从业者的感恩、对园丁工作价值的认同。送给教师的礼物,没什么能珍贵过学生和父母发自肺腑的感恩。
送重礼的背后,不是感恩,而是某种形式的“买卖”。这种行为不但不是尊师重教,反而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但由于社会不好的风气的侵袭,这类年来,给人的观感是,一个原本用来尊师重教的节日,已经部分地异化到了设立初衷的对立面,不只让教师失去应有些尊严,也使原本单纯高尚的教育行业,蒙受玷污和耻辱。
当然,这种行业形象的恶化,不只存在于教育范围。但社会对承担培养人、教化人的教育范围期待特别高,更使得全社会都对此深表不满。
要扭转教师节的形象,使教师节回归本义。当务之急,是借目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工作的契机,使教师节从“送礼物节”的恶名中脱离出来,监督全体教师自觉拒收学生和父母的礼品礼金,将“节日期间收受学生父母礼物”作为触犯师德红线的问题处置。相信从此以往,肯定能树立风清气正的学生、父母和教师关系。
海外的教师节就树立了榜样。如新加坡,9月1日是法定教师节,老师们会收到学生自制的小礼物,但一旦收到价值超越5新币的礼物,都得上交政府。德国教师节这一天,学校也会拓展尊师活动,学生也会给老师送礼物物,老师收到的每一项礼物都会给学生展示,不少学生选择送给老师的就是一块巧克力。在美国的教师节,老师能收到学生的礼物,也常常是孩子们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老师会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满我们的办公室。如此的小温情,比“重礼”纯粹多了。
今年,伴随社会风气的好转,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严格需要,不少父母都主动选择不送礼物。互联网上,一些推荐“今年教师节送老师什么礼”的文章已经悄然兴起,点开一看,大多是教孩子如何和父母一块制作精致小卡片、装饰一副创意画、亲手烘焙小饼干、挑选迷你植物的。
一名提前收到礼物的教师在微博上说:过了快10个年头的教师节,今年这一天的感觉很与众不同,孩子们制作平常教的手工小礼品送给我,然后腻在我怀里亲亲我的脸,感觉什么都值了,平常他们淘气,闯祸,但更多是古灵精怪地给我惊喜。谢谢我的孩子们!
确实,只须心意到了,一句问候、一张卡片,都会让老师们内心感动。其实,老师们心中“最珍贵”的礼物,又何尝不是学生和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呢?这种真情,又怎是一张购物卡所能替代的?
期望回归教师节本义,从第三十个教师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