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书店里各种教学辅导书又开始爆款。义务教育阶段,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明文规定,学校不能为学生统一购买教辅书,但不少父母主动带孩子去买教辅书。教育专家觉得,学校减压了,父母不应给孩子“加压”,盲目选择教辅书只能事与愿违
现场:图书市场教辅书爆款
9月3日下午,南宁图书批发市场门前,一个男孩正帮助另一个男孩把一本大字典使劲往书包里塞,书包里装了不少书,其中好几本是教辅书。图书批发市场里,正在选择和购买各种教辅书的学生和父母随处可见。从市场里走出的父母和孩子,或拎或拿,多多少少都有教辅书在手。
记者转到南宁书城五象分店,看到前来选择和购买教辅书的父母、学生也是络绎不绝。书城还特意推出“秋天教辅书大联展”专柜,按年级分门别类,各种教辅书眼花缭乱。
小刚是邕宁某中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当天和母亲一块儿买教辅书,一气买了五六本,有各科题型甄选、综合测试等,母亲还帮他挑选了几盒英语磁带,说要训练口语。“筹备考高中了,要多做训练。”小刚的母亲对记者说。“买这么多,能看完吗?”对记者的问题,小刚说,老师并没需要学生买什么教辅书,他挑选时就先翻翻,看看里面的题型和剖析,感觉很好的就买。
一对夫妇携带上三年级的孩子来买教辅书,选来选去选了一本语文闯关教辅、一本数学单元测试和一本习字帖。孩子的父亲说:“不懂买什么,随意买了两本。”
调查:多数父母买教辅书心里没谱
在图书批发市场、书城与本报“南国父母会”qq群,记者随机调查发现,新学期父母花在孩子教辅书上的成本少则几十元,多则一两百元左右,并且伴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十多位父母和学生中,大多是自主购买教辅书,但对如何挑选都挺茫然,要么是“孩子看中哪一本就买哪一本”,要么是“选黄冈、海淀区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或者是听哪个家父母或孩子说哪一版本好就跟风买,也有个别是依据老师推荐的版本来买的。
王女性的儿子在某乡镇小学上小学五年级,开学后她让儿子依据老师开的单子去买了教辅书和学习用具,单是语文科就买了三本,有同步作文练习、同步训练等。王女性说:“只须是老师需要买的,大家都满足。”
唐女性的女儿今年上初中一年级,她坦言,“不了解该给她买什么辅导资料。一般是她自己感觉适合就买,挺盲目的”。
为女儿选教辅书,陆女性在父母当中是比较理性的一位,她觉得每一个孩子特征和学习状况不同,选教辅书也应该结合孩子的实质状况,“我女儿上初中二年级了,她的总结能力比较差,不合适做很多题型,所以我就帮她挑选了一些甄选题型类的教辅书”。
调查中记者获悉,尽管买的时候父母非常慷慨,但事实上不少学生都不可以把教辅书上的训练全部做完,除去那些学习力非常强的学生,譬如唐女性的女儿从两岁开始就培养阅读习惯,上小学也培养了好的学习态度,“所以她自己买的教辅书都能轻松地完成”。孩子念初中二年级的尤女性则说,“上学期给孩子买了8本教辅书,每科一本,他一本都没做完”。
建议:买教辅书别“全方位开花”
对一些父母而言,买教辅书好像成了一种心理安慰,总感觉买得越多心里越踏实,孩子不停地做训练才能获得好成绩。记者采访了几位老师,她们都觉得,教辅书宜精不适合多,父母假如盲目给孩子买教辅书,只能给孩子增加负担,学习成效事与愿违。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初中班主任告诉记者,依据“减轻负担”需要,科任老师不会再搞题海战术,但假如仅靠学生完成课本上那几道作业题,想要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非常难的,在这种重压下,老师选择内容最好的一两本教辅书向学生推荐,学生自愿购买,如此好过学生和父母自己盲目地买。
南宁三中的语文老师梁惠红觉得,从高中语文科来看,像语文入门知识手册如此的教辅书,对学生帮助比较大,“由于一些在高中出现的语法,初中并没教过,初、高中语法的衔接出现了空当,入门知识手册对此有详尽的解说,能弥补这个空当。还有,像文言文翻译这种教辅书,也是学生需要的”。有的学生喜欢买教程全解类的教辅书,梁惠红表示,她并不主张出色生买这种教辅书,“对他们来讲,听老师课堂上的剖析思路更要紧”,但,若是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教程全解还是可以拿来参考。总之,教辅书还是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一样的教学状况来选择,才能有最好的成效。
“不是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用教辅书。”南宁教科所教研室主任耿春华觉得,小学阶段的父母没必要为孩子盲目地添加教辅书,“低年级学生培养学习好习惯、学习兴趣更要紧。假如过早搞题海战术,会让孩子不想上学,成效事与愿违。过度依靠教辅书,会致使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其实,只须学生可以专心听课,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就足够了”。而对毕业班的孩子,父母挑选教辅书也应该依据孩子的状况,“哪一科弱一点,可以选合法出版社组织出色老师撰写的同步训练,适合补一补”。
耿春华说,日常她见到的例子一直父母买的多,孩子做的少。不少父母毫不吝啬地给孩子买各种教辅书,但事实上不少孩子只翻了翻就放一边去了,到了期末书基本还是原封未动,最后这类“新书”只能被当成废品卖掉。
“还有一些学生对教辅书挺心烦。功课已经不少,教辅书让他们心堵。不如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课外读物。”耿春华建议父母,“学校减轻负担了,父母应该相信老师,不要给孩子增加‘父母作业’,增负未必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