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如何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父母说:孩子是大家的老师,学生说:大家想让父母真的理解大家。大家把其中的典型看法呈现给大伙!
来自专家的声音:
李吉林
给孩子和、美、智的家庭环境
中国父母特别爱孩子。为了孩子宁可倾其所有,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期望孩子长大后成龙成凤这是父母单方面的愿景。
父母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1、讲道理、提需要,告诉孩子根据母亲说的做!他们总是期望孩子是驯服温顺的。但应该注意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孩子非常小,他们心智还没完全成熟,不可以完全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这时,他们是不大听父母话的。
对于父母来讲,孩子叛逆,教育方法就要上升了,从单纯讲到罚,甚至打骂。把作业做十遍!,有些父母骑在自行车上还在说教,有些父母甚至在校园里打骂孩子。因此,孩子信里提到的不要发脾气是十分有针对性的。
一次,我在百货大楼购物,恰好售货员正打电话骂女儿:看我回去如何整理你!问她缘由,她说女儿刚上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写小说。我告诉她,孩子有喜好,应该好好引导,她非常担心:这么小就开始写大人的情、爱什么的,还要了。我告诉她,孩子有自尊心,不要随便伤害孩子,可以多买些经典的书目给孩子读。售货员说:你不了解,我就爱读言情小说,家买了不少。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的事情不可以单方面怪孩子。
一方面,父母常见期望值高,一方面又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跟孩子的交流交流就容易产生对立。
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我感觉这类孩子选择写信的方法表达建议,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非常成熟也非常理性。
我感觉父母看到这封信应该非常高兴,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可以用流利的语言逻辑了解地表达建议,是学习上的进步;他们打开心扉,期望和父母交流、平等对话,是心智上的进步,说明他们真的长大了。
孩子是独立的人,有情感,有个性,他们在不断长大,从生理到心理都有变化。在全球化的社会,天天接触的信息不少,好的坏的都有,父母不但要顺其天性,面对现实,也要面向将来。
将来社会对孩子有哪些需要?不但要有常识,也要身心健康。哈佛大学有句着名的话:你能干什么?父母应该多想想孩子以后能干什么,有哪些动手能力,有没革新意识。
孩子的心理素质如何?他的交往能力如何?他的全方位素质如何?建议父母从将来着眼,从目前着手。
同时应该注意,父母的喜好不是孩子的喜好。有爱才有好,孩子的专长一定量上与天分有关,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孩子语文智能好,数学逻辑智能差,假如逼着这类孩子报奥数班就苦去世了。孩子的常识结构靠自己建构,父母替代不来,因此,孩子信中让大家自己选择兴趣喜好也是有针对性的。
马克思说过,环境和人的行为是一致的。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为他们打造一个和、美、智的家庭环境。
和是和谐、亲和,平等可以协商,以爱为核心,爱家也要爱爸爸妈妈。家和才能万事兴。
美是美好,相对净化,有些爸爸妈妈有不好的喜好,如打麻将等,甚至在家打,孩子回来也无心做饭,这对孩子都有不好的影响和暗示。要帮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可以说唯一任务就是学习,一些孩子目光短浅,到了大学就松懈下来,就是由于没志向在召唤他。德育要在孩子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进行。
智就是在构建环境时,要有文化环境,让孩子培养好的念书习惯。买书不止是工具书,不要让孩子沉溺在训练册中,那不是书。文学、艺术的熏陶,孩子们是需要的。
父母要用正面诱发力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多鼓励、少责怪。可以常常对话,但过程应该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