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范围)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范围)之后所形成的、具备学科特征的重点收获,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达成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架构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备语言资质的主体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拥有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适合达成运用。语言的运用事实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语言需要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达成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他们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效果最好的交流。
2、思维进步与品质
思维刚开始是人脑借用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进步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进步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进步。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点。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一个个体智商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含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出色的思维品质源自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为何要以思维进步与品质为核心素养?由于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领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由于汉语的内部结构、包括的各种信息都非常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不能离开思维的进步。语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维进步的特征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办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不少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些明显有象征意义,譬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些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析、理解并传承这类文化密码,大家才能了解汉语的丰富意境。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进步的共生体,中国古时候历程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历程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类原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不少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不少词汇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不少满语征兆就是证明。有的汉语方言源自满语的词语,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尤其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这类文化信息需要在学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我们的文化密码,就是这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重点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要。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要以外还有更高尚的需要,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大家看待日常的事物时,扔掉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赏析外面。当大家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大家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锐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每一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大家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是满足人性的需要,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