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之道
爸爸妈妈不可能永远都是虎妈猫爸
主持人:之前有一部很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四位老师跟大家说一说,你是虎妈还是猫爸?或者是狼爸?或者你的爸爸妈妈是哪一种父母?
张黎黎:我感觉这个话题非常有趣,我既不完全同意老虎或者是狼那样子很强势的教育模式,也不太完全同意很溺爱,没任何界限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不了解我该用什么动物来形容我一个人,我大概会是在这两者之间,我想对孩子来讲树立肯定的规则意识,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在非常大的空间里是自由的,我感觉这是更好的一个方法。我一个人的爸爸妈妈,我是70后,大伙可以想象大家传统70后的爸爸妈妈多少都有一点虎或者是狼的那个气势。
张冬青:我如果形容我们的话,仿佛更不是虎,更不是猫。大家一家都是菜鸟兔吧,而且我和父亲是一致的,这个可能孩子说了更有权威。由于大家家还是比较民主的来教育孩子,更多的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在学习上,大家的着眼点是在于她的价值观培养,她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她的情感去领会其他人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仿佛没焦虑过孩子将来要干什么,成为何样的人,我感觉假如她的价值观是我期望的那样,她必然会是幸福的,大家家是非常散漫。
王德禄:我的孩子比较小,两岁多一点,我也在琢磨自己如何在家庭中饰演一个好的角色,我感觉我目前偏向于猫爸,我对孩子还是比较放松的。大的轨道确定好,他在这个轨道里就好,只是在行进的速度上快一点或者慢一点。从电视剧本身来讲,大家没法用某个动物的形象来落实到父母的角色定位上,爸爸妈妈或者妈妈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不可能永远是猫爸,它有哪些用途会不同的,或者这一段时间这个家庭整体的表现可能是菜鸟兔,有一段时间他或许会体现像老虎一样那样蓄势待发,假如再进步是趋于稳按期,慢慢每个方面会更平和一些,我感觉不同时期,每一个人进步阶段不同,父母饰演角色也不同,包含孩子的角色也不同。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村人,我是非常自然就成长起来了,至于他们饰演什么角色我没这个意识,但我的童年非常快乐。
论家庭教育之道
大家缺最基本的爱的教育和美的教育
主持人:在你的介绍中我看到,日日新学堂被叫做教育界的世外桃源,打破了父母对体制内教育的不满。刚刚大家讲学生成绩好,那会给不少自由,那是体制内的一种怎么看。你的学校为何会被大伙称之为世外桃源?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
张冬青:其实我不是特别认同世外桃源如此一个说法,当然这可能是来参观的人有如此一个感受,我一个人不如此认同。为何我要自己建这么一个学校?是由于我感觉大家的教育里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应试标准,孩子们的成长太不全方位了。大家缺最基本的爱的教育,也缺最基本的美的教育,这仿佛是我不可以忍受的。那我就要创造一个充满了它的底色就是爱和美的,大家在爱和美的底色里面去追求智慧,追求自由。可能大伙会感觉非常理想,我是60年代的人,大家是最后一批浪漫主义者、古典主义者,总而言之如此的教育才是我想要的。
论家庭教育之道
要给孩子设定基本的原则和界线
主持人:刚刚你说父母互助,其实每一个父母的风格都不同,有些父母感觉我的孩子必须要考全校第一,有些父母说我的孩子只须快乐就好了,但他们发现每一种都会有问题。父母的心态到底是哪种?父母期望孩子成为何样的人,用哪种方法培养孩子,但后来又发现还是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张黎黎:每一个父母制所以会用他一个人的方法去对待孩子,一定跟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系。不一样的人就会有不一样的方法,比如赵薇虎妈的角色,她自己本身是比较焦虑的,她是在一个超级狼爸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她身上就会有不少她我们的焦虑,假如一个人不可以够自立会非常可怕,假如她不可以进那个孩子,他这辈子就完了,这是一种非常焦虑的、非常完美主义的、跟自己较劲的性格特点,如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把焦虑传给孩子,让孩子这么长大也会更容易焦虑一些。佟大为演的猫爸,他会有一些害怕跟人冲突,他为了让家庭和平,为了防止家庭发生战争,所以他会想方法,他包含跟孩子一块去撒谎,就是写日记的那一段,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他为了防止冲突,他一个人也不坚持原则,他也不给孩子划定一些基本的界限,而那个基本的界限就不是限制孩子自由,而是为了保证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最起码孩子不可以伤害自己,不可以伤害别人。猫爸的行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孩子要快乐教育,不好听一点就是他没原则,会过渡的溺爱。
主持人:对,这个度是最难拿捏的。那作为父母到底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张黎黎:我感觉与其说去教父母技术性的把握那个度,不如说这个父母可以自己成为一个自然的、开心的人,假如他一个人面对一些焦虑、冲突,假如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让自己也有成长。
论成功与快乐
成功就是一个人可以成为自己
主持人:学习好和快乐这两者就肯定是矛盾的吗?
王德禄:我感觉第一大家要剖析一下大家社会为何会提出如此的问题,就说这个问题是哪个提出的?哪个来剖析它?父母包含家庭在这里面饰演的角色。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我感觉它们之间没一个内在的合理逻辑。就是说孩子学习和他的快乐、不快乐并非完全挂钩的,从我的求学历程讲,大家有一些学霸级的人物,他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他非常快乐,他帮助其他人去解疑难问题,他也会非常快乐。\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刚刚说的应试教育,我感觉应试教育在某个阶段大家不能否认有它的可取之处,由于我本人,我是从农村上学,然后转到城里,我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由于大家从学的时候有不少的限制,譬如说我要从我这个镇里的初中到大家市里的高中,那农村户口的学生就需要比城市户口学生多考一百分,这是不公平的。为何会有这类应试教育?就是由于自上而下的规范它来确定的这个大首要条件,来致使大家所说的应试教育,或者由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成功定义与他的痛苦和开心的关系,这都是它的一个衍生品。目前大家缺少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理念,为何张老师他的日日学堂会在社会上这么受推崇,被誉为是世外桃源,就是由于大家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缺少如此一个可贵的原因,假如这个原因扩大,扩大到整个教育体系或者是说公立学校来采取这个可贵经验,那孩子在他的创造过程当中就不会想我的学习成绩和快乐到底是否挂钩的,我感觉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他在这个阶段会困扰着大家不少人,但大家要看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具体孩子来讲,这个问题它本身是否正确的。
主持人:6月7号和8号是高考考试,好多人会感觉高考考试就是一步登天或者惨败的分界岭。今年高考考试期间朋友圈有一个非常热闹的话题:上面有十个人,下面有十个人,上面这十个人都是当年得过状元和榜眼的,下面十个人都是当年落榜的,但下面十个人反而比上面十个人更成功。其实这个事情不少年前已经探讨过了,大伙心目中也感觉成绩不好的孩子将来成功的不少,但每一个父母还是期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成绩好,可以考特别好的大学,能在班里出类拔萃,这是为何?
张冬青:假如大家通过成绩好,通过高考考试获得成功,基本上他不会说太成功或太不成功,他是一个中上的,他会占据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而且这条道路是可见的,这个成功是可把握的,所以大多数人是求安全,我看得见的这条道,我可以走到那儿去,只须付出学习的努力,他就能。譬如说我学习不好,那也有些人就及其成功,也有大量的人是失败的,是看不见的,但他要历程日常的各种际遇,可能他遇见的生活的坎坷和挫折要多的多,所以他的成功不可预期,而且还有偶然性,还有别人生的命和际遇,是否有贵人相助等等,有不少不确定原因。所以大家大伙想选择更安全的一条道路。
张黎黎:我感觉第一大家要概念一下什么是成功,我一个人有点反感现在社会上成功学的说法。我感觉成功这个词本身没错,错的是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庸俗地去追求它。我理解一个人的成功是,他可以成为他心里想成为的人,不管他是干什么工作,他未必非常有钱,他能做他一个人想做的事情,就算那个事情在主流社会未必非常适合,但他非常高兴,我感觉这就是成功,就是一个人能成为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成功和快乐是不矛盾的。假如一个孩子他可以成为一个可以在内心里感受爱、感受美,感受自由,他当然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包含对常识充满好奇,我感觉那样的状况下他干什么事都会成功的。
论成功与快乐
学习是为了给孩子多一种选择的机会
主持人:你小时候或者你身边的这类朋友小时候,父母会跟他说你将来必须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会有这个想法吗?
李飞:我只能说我一个人爸爸妈妈没这种想法,我爸爸妈妈最后使的就是你将来幸福就好,大家刚刚说幸福跟学习是否挂钩的?我爸爸妈妈一直是这么觉得,他们说你必须要维持一个学习好的状况,由于你有这个能力,你必须要有好的成绩,将来你能做出选择。假如你没得到社会的认同,那你将来不少选择就被取消了。假如你是高校的状元,你选择做一个面包师,做一个工人,大家也会非常幸福,这起码是你一个人做的选择。
主持人: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孩子我叫你小时候去学各式各样的才艺,或者学好你的常识,去外面多看一看东西,我给你的重压并非说期望你肯定成为社会上一个所谓的成功的人,而是期望你拥有将来选择的权利,等你大了之后,我想成为一个如此的人,我有资格去选择这条路,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我有资格选择那样一条路。而不是到最后你想做这个事情,你没这个能力。孩子不是说他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自己将来得选择权上”。
论何谓好的家庭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有稳定的家庭氛围
主持人: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王德禄:我感觉好的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来讲他的家庭气候是比较稳定的。你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大家不会由于这个孩子的出现使你这个家庭方寸大乱,也不会由于他爷爷奶奶的介入,而破坏你们原有些进步步调,你这个家庭的环境是稳定的。假如环境稳定,那样教育方法就能达成一致。对一个家庭尤为重要的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他如何来认识成功,这是尤为重要的。像大家目前来评价精英,哪种人才算精英,是从经济收入,他所从事的行业,他的揭秘度来评判?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
论何谓好的家庭教育
爸爸妈妈离异并不是家庭不完善
主持人:在中国,爸爸妈妈一旦离异,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主如果往不好的方向转变,但这样的情况在海外并没这么紧急,是吗?
李飞:是没那样紧急。由于目前离婚率特别多,我是92年生的,我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当时小学的同学也有好多是爸爸妈妈离异,这是一件特别常见的事情,所以没这种想法。
主持人:你有没感觉爸爸妈妈离异对你的冲击特别大?
李飞:没,由于我当时特别小,我记忆里完全不记得爸爸妈妈在一块的一些场景。我有一些朋友可能是初中或者高中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对他们的打击很大,由于你一直在一个稳定的家庭成长,忽然就爆炸了,对它的打击很大。但我一直是在两个家庭的环境中成长的,对我来讲这是自然的。
主持人:我特别喜欢你用“稳定”这个词,由于中国的家庭会用到“完善”这个词,我感觉完善不完善跟爸爸妈妈离不离异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这个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对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灵方面是否完善的,而不是说爸爸妈妈离异了就不完善,爸爸妈妈在一块就完善。
论爸爸妈妈之道
爸爸妈妈最重要任务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
张黎黎:那你如何才能做到足够好的爸爸妈妈?你一个人是一个足够幸福的、自在的人,你有你的生活,你不是把你的生活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然后你才能能力去关心到孩子的心灵世界。我想这一点也有文化或者代际的影响,大家爸爸妈妈自己在小时候由于社会条件是什么原因,由于爸爸妈妈本身心里是什么原因,大家更多也是感觉到爸爸妈妈在身体上、学业上的关注和照顾,大家不那样领会到在心理上可以被伴随的感觉。那大家带孩子的时候就会容易忽视,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情如何,他有没什么心里的一些麻烦,那尽管有的时候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奇怪的,这都没关系,你要多一些时间跟他交流。
张冬青:我多年的察看,大家的家庭文化是什么?大家的餐桌上谈的是什么?可能就是非常世俗的一些东西。譬如我去察看父母,父母跟孩子在一块,还是过于关心物质层面和生活层面,大家带孩子去爬山,去看演出,都是一袋一袋的零食携带,过一会儿休息一下,喝个酸奶,吃个加餐,永远关心孩子是否饿了、渴了,当然关心孩子身体非常重要,但这个比重占的太大了。我感觉大家目前的父母是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这个理解和尊重是说的孩子的心理世界、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快乐不是在于你又给他买了新衣服、新玩具,你带他四处游历,就像虎妈猫爸里面的那个小女儿,她的物质条件不断满足,快乐完了之后就是空虚,就是欲望的膨胀,反而变成一个非常任性的孩子。
论爸爸妈妈之道
先成为幸福的老婆 才能当一个好母亲
张冬青:夫妻关系特别要紧,不在乎父亲忙还是不忙,他能否关心到母亲,母亲是否一个幸福的老婆。她先是一个幸福的老婆,她才能当一个好母亲。由于目前的现实有些时候没方法,可能家庭是需要父亲去赚钱,而且他的工作性质也大概是常常出差,这不是你随意去挑这个职业的。要孩子之前要做好心理筹备,特别父亲这方面,母亲见到孩子之后,她是容易牺牲我们的,譬如我的工作可以辞掉,但父亲非常难。大家不可以解决空间的距离,或者父亲真的没时间长期在家伴随,大家目前信息这么发达,就是天天要有一个和父亲的通话时间、视频时间,父亲第一要让母亲幸福,你满足女性非常低的需要之后,她就会无私的去奉献,当你不满足她这类低需要的时候,她的需要才会高起来。有不少父亲没这个意识,感觉我只须把钱拿回家已经足够,我在外面已经非常累了,他感觉我还要得到关爱呢。其实所有些关爱是如此的,当你付出给其他人的时候,你本身就有了,它不是一种交换,不是说我先给了你,你才给我,不是如此的,当你给其他人的同时你就有了,由于你有了要紧感,你是被其他人需要的,人有了这种归属感和要紧感之后,他自我的情感是满足的,他也不会感觉累。我感觉这种付出肯定不是换得其他人对你的关爱,不是这种交换性的,
我感觉父亲要关心到母亲,让她作为一个女性是感到有价值和幸福的,如此她才能跟孩子平和,而不是两个人面对有焦虑,母亲的情绪就会控制这个孩子。母亲当然也要有足够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说,在家留出父亲存在的空间,遇见啥事咱们要跟父亲商量,问问父亲的建议,天天有固定的交流时间,包含大家吃饭的时候,我做了我爱吃的,孩子爱吃的,那大家也要说父亲爱吃那些,等他回来了大家去做,其实日常你就有这个意识,你实时去提这个事情,也会导致这种三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