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要紧内容。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高尚精神所给予大家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越了高尚精神的内容本身。以捐躯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生活目的的出色科学家们,在自然科学的每个范围为大家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为科学捐躯的事迹,对人心灵的震惊决不会是暂时的。他在实验室察看一条美洲毒蛇时,不幸被蛇咬伤。因为种种缘由,他没办法逃脱死神的袭击。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他没留下其它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后自己的反应:体温非常快升到39.5℃,胃剧痛,烦热、耳鸣,挣开双眼时,眼皮疼……,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我看不见体温表了,状况很紧急,日记最后的几句话是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脑开始出血了。这篇用血和生命写成的日记,为后人辨别诊断蛇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一曲为科学而捐躯的壮观秀丽史诗。不只这样,它的价值更在于这种让人折服的崇高精神,会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它会永远警示你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与对理想、对信念、对生活目的的执著追求。又如,为大伙所熟悉的居里夫人,一位让人敬佩、意志坚强、人格高尚、工作认真的科学家。她将我们的生命完全融入了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中。为了使成就尽快服务于人民,她不考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紧急侵害,义无反顾地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攀登,直到生命的终结,达成了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与私利,而是为人类谋福利的神圣诺言。多少年过去了,居里夫人的事迹及其精神仍广为流传,一直是老一代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学习的楷模。教育家王必能的女儿王梅,在上初中时就被居里夫人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所感动,从而立志要向居里夫人那样,以后捐躯于人类的科学事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她的学习一直都是最棒的。无论是在学习遇见困境时,还是在实验失败时,她都会想起居里夫人,从而一次次鼓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决心。为了做好一个实验,她不吃不喝,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两天两夜,终于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她说,居里夫人对我的教育太大了,我几乎天天都能感觉到她那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督促我、鞭策我、鼓励我,所以我只有不懈地努力。目前,王梅已经达成了自己理想的第一步---在欧洲一同体生命研究所担任所长,从事遗传工程的研究。她在攻克人类杀手---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获得了显著收获。
从王梅的成长历程中大家可以看出,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艰辛劳动与科学精神,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博爱精神与敢于探索、敢于发展的革新精神,无时不在给她以深刻的影响。同时,这类崇高精神也势必永远勉励着她向着一直不渝的目的迈出愈加坚实的节奏。很多人在回忆我们的成长道路时,都有着与王梅大致相同的历程和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都与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息息有关,一如道边的路标,引导着他们生活的里程。概言之,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不止是现阶段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紧内容和有效渠道,在加大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高尚的精神更应该成为培养教育青少年学生好品德和出色人格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其内容和形式不但没过时,还会以其特有些感染力和教育性在塑造一代新人的过程中重放光彩。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征文选登《人民教育》(1998,314)。可敬的敬一丹等主持人就成了学生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周批阅90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3个学期,但学生们的精神面貌和作文水平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收看《早间新闻》和《时空报道》,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的打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件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于是,从这类花季少年的笔下流淌出闪烁着秋实光彩的笔墨:《巴以冲突之我见》《别了,英格兰的玫瑰》《建造中国的天堂》《感悟长征》《做新年代的女人》《黄河忧思录》《绿化文化荒漠》《京剧进步之我见》,等等。《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学生们从繁华的特区走进青藏高原生命的禁区,从老外赏析川剧的茶楼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7月里悲欢离合的家庭走进残疾英雄陈铁军的生活。生活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
学生们在品味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我们的玫瑰之梦。《东方之子》更是学生们钟爱的精品。在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何不游戏人间的世俗喧嚣中,她奏响了一曲石破天惊的《正气歌》。生活的路该如何走?创业的树该如何栽?成功的梦该如何圆?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从这类中华精英的身上汲取着生活精华,觅得了认可答案。东方之子,以前我羡慕你,今天我学习你,以后我成为你。范兆静同学的肺腑之音,代表了全体同学的一同追求。短短时日,实验班发表和获奖的文章已过70篇,更为可观的是每一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观后感文集。情动于中,文发于外;凝墨于纸,铸魂于心。日熏月陶,笔濡墨染;世界风云、华夏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大潮的关注正在日益削弱追星族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个人心中爱的天平。
请听赵明明同学在《窗外集》自序中的自我剖白:曾有那样一段日子,我默默蜷缩在屋子的角落,做着我们的梦。那个梦非常美、非常纯、非常高雅、非常浪漫……但也非常不现实,非常无力。然而,我梦着---执著而疯狂,甚至拒绝挣开眼睛,拒绝看窗外。由于我怕,怕梦尽后,面对那个无奈的真实世界!直到有一天,《东方时空》闯入我的视线,唤我走出梦境,为我原本抑郁的灵魂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目前,我将一年到来窗而望的技巧整理在一块,编成了这本《窗外集》,同时也证明我已开始冲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魔障。作为一名素质教育实验班的学生,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绝不再是书呆子!’再听听张程程同学在《墨舞》自序中跳动的心律:我被应试教育封冻的心,一直苦苦追寻的正是《东方时空》这缕解冻的春光。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奔向这魔力无穷的乐土。在这里,我获得了新生,热血在我胸中涌动,角逐在我眼前跳跃,命在我手中把握!我压抑不住心中的狂喜,于是,以大地为纸,潭水为墨,手脚为笔,舞蹈在天地之间,好似一种痴醉,更似一种疯狂---形诸文章而高于文章。
《东方时空》,现代的春光!你在我的精神里折叠,成为我的知觉;在我的心灵里沉淀,成为我的灵魂;在我的笔下挥洒,成为我的墨宝;在我双脚下狂舞,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从这类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我呼吸到了一种应试教育樊笼中所没的新鲜空气:这是文采极品的馨香,更是思想芝兰的郁馥。而这所有,正是《东方时空》育人魔力的生动写照!
《东方时空》,仿佛一组优雅音乐:《早间新闻》述说着贝多芬的《命》,《东方之子》轰鸣着冼星海的《黄河颂》,《生活空间》演奏着魔力永存的《梁祝》,《时空报道》倾泄着《西班牙斗牛士》的激情。在这类阳春白雪的滋养下,我的学生们正日新月异地脱贫致富,脱俗致雅,迈向精神文明的新台阶。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我真自豪:拥有如此一方东风夜放花千树、桃红李白的沃土!
1f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