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如何催都不着急,一直是母亲们心头的一道大难点。到底该怎么办呢?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天早晨,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穿好衣服又在床上伸懒腰,吃饭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发呆,弄撒了水就慢条斯理地擦桌子,扔个纸巾恨不能用十分钟。这类事情忙完了,时间已经非常晚,注定要迟到了。
以前,母亲遇见这样的情况就一个劲儿地催促,这次母亲小小地挑战了自己一回,就想看看不催会如何。母亲虽然什么也没做,但内心焦急、不安、气愤,想催又拼命忍住,这个过程相当难受,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感觉居然是无比平静。母亲心里在想:“迟到就迟到,迟到也没什么可怕的,该我做的我都已经做了,反正老师批评他,又不会批评我。”
在上学的路上,孩子明显着急了,小声嘀咕:“哎呀,要迟到了。”然后张罗着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第二天,母亲愈加潇洒,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等着,到了上学时间,母亲拎着钥匙下楼,孩子惊慌失措地带上东西,一路小跑追出。上学路上孩子很担忧迟到,堵车的时候,干脆自己下车往前走。母亲说,这一天,内心完全没像前一天那样挣扎,自始至终都非常平静。
母亲感慨地说,虽然在婴幼儿教育书上,无数次地看到“爸爸妈妈不着急,孩子会自己负责”之类的道理,但真真切切地体验这个过程,还是感觉非常奇妙,特别是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性,她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其实孩子有时就是如此,他也了解晚了就会迟到,他也不想迟到,可当你在不断焦急的催促他时,他反而不着急了,由于他的注意力被你转移了,由于此时“迟到”反而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妄图“控制”他,他对“自由”的争取在他心里才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你越催,他越慢,由于他要“抗争”。
以前母亲焦虑的时候,就会去不断催促孩子,这个不假思索的行动总是帮倒忙,结果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当文中的母亲找回了我们的感觉,感受内心的焦虑渐渐转化成不安和愤怒,最后这类情绪慢慢消失了,当回归到平静时,内心是很有力量的,这个时候就能理智地面对孩子迟到这件事。
而当你淡定下来,当你不再对这件事发表建议,“迟到”就成了孩子此时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就会自己着急,自己学着承担,自己学着负责。
有的时候大家不必为孩子那样着急上火,有的事情大家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直面生活。孩子要掌握成长,大家要掌握放下。
做一个淡定的母亲,不要把自己拉进跟孩子战斗的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