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武汉大学守卫部发布通知,宣布从24日7时起,对社会公众及团队进校参观实行新规定。自此,公众在周末及节假日天天的8:30至17:30期间不需要预约,刷身份证即可步行入校。除此之外,新规定也明确表示“其他时间谢绝进校”。
这项新规定,一方面,把“珞珈山人民公园”还给了武汉民,让大伙在周末和节假日又多了一处踏青放松的选择;其次,师生们在平时上课期间也不会再遭到游人的打扰。如此的政策可以获得多方叫好,也给疫情之后在放开与不放开之间反复纠结的一众高校带来启发。
从2023年7月开始试行社会公众互联网预约入校,到后来进一步允许社会公众在校门口凭身份证现场预约入校,武汉大学在校园开放问题上,一边试错、一边调整优化。这对于一所以优美自然风景、浓厚人文气息与深湛学术底蕴闻名的百年名校而言,着实难能可贵。
校园怎么样开放、开放成效怎么样,本质上是对一所高校的“综合能力测试”,人情味、包容性、行政效率和治理智慧,都能在其中窥见一二。除去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武大对校门管理的全方位考虑和细节设计也值得称道。
譬如,针对当下的“研学热”现象,武汉大学也进一步规定,团队预约仅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放,需由中小学或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审批”的方法审批后从弘毅门入校,且每天限额1000人。
这样,既维护了大学公共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让充满好奇心的孩童们得以一窥大学校园的真实相貌,也有效打击了“黄牛”翻炒、牟利的研学乱象,将资源归还给真的需要的人群。同时,还能保障在校师生的基本权益,确保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可谓一举多得。
比较而言,一些高校却把心思花在了“拦”和“阻”上,或开发各类微信小程序、预约系统,或在校园周围安装很多监控设施,或投入更多的人力守门、巡逻,都意味着更多的财政和行政管理资源投入。
更何况,即使高校在校门管理的硬件上做到了精细规划和设计,还是会时常陷入与游客的争端之中。假如把账本细细一算,是赔是赚,恐怕自己心里也了解。
事实上,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对高校而言,并不一直财政的负担和管理的烦恼。举例来讲,现在星巴克、肯德基等知名餐饮品牌纷纷进驻大学校园,但校园里的顾客体量毕竟远小于市场,多数品牌的校园店也只不过“赚个吆喝”,一到寒暑假只能打烊休息。
而一所开放的大学,完全可以借助游客资源把周末和节假日的校园经济盘活起来,也能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和合伙人,为在校师生带来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创业、实践机会。
过去,一些高校只有在招生季才会想起“公众口碑”的价值,短期内密集、卖力地宣传,却总是效果甚微。假如能把功夫用在平常,以开放的姿态笑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莘莘学子心中种下向往的种子,在面对公众的选择和评价时,势必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也给一些还在观望的高校提了个醒。在社会呼唤高校开放、高校也必然会开放的大趋势下,假如还是抱着“鸵鸟心态”一拖再拖,除去留下公众不满和舆情发酵的空间,对大学并无添益。
开放校园并非一刀切的“管”或“不管”,更多高校可以以武汉大学的经验为参照,依据自己状况,当令、适度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