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东张西望,三分钟热度,永远摸不准他对什么有兴趣?
害臊,扭扭捏捏,有不少话要说,但还是不敢表达自己?
爱玩爱闹,做事情也非常积极,聪明,不过,就是不喜欢阅读?一听念书就头疼?
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不喜欢阅读,都是异常突出的问题。可能,大家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或者借鉴“虎妈”“猫爸”的条条大道通罗马。然而,终究说回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怎么样教育,的确是一个难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要写什么,如何写,决定的并不是孩子一人,还有父母。”瑞思总裁夏雨峰指出,“孩子的不好的习惯,一定是因为父母教育细节不当导致的。”在他看来,8岁之前是培养好习惯的重点期,虽然都是一个个细节,但培养的好,孩子将终生受益,养不好,则终生都会受其影响。可以说,习惯蕴含着顽强而巨大的能量。
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方法:有的“关心”要不能,让孩子专心做事
莎士比亚曾说,心神没办法集中,那是疯狂的代名词。假如调查一下成功人士的档案,“坚持”一定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而不可以集中注意力,就没办法坚持,没办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目前的事情当中,就容易出现碌碌无为,做事不少却收成极少的状况。
那样,到底是什么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呢?
当孩子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做作业还是玩玩具,你们是否总爱跑过去问:孩子需不需要喝水?吃水果吗?饿不饿?能否把背挺直了?是否孩子一直由长辈带大,或者全职母亲携带,总喜欢孩子在自己视线里打转,对孩子时不时的关心,已经培养了习惯?工作非常忙,总期望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怕孩子累着了,饿着了,渴了?
夏雨峰指出,正是这种“关心”的长期影响,孩子做事情总是被打断,老被影响,久而久之,孩子无意识间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思想一直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
“我儿子10岁了,上小学四年级,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我也非常头疼,甚至还给他吃过治疗的药。目前看来,我没从自己找原因,由于我有个习惯,在他做事的时候,总想了解他如何想的,爱打断他,问他一些问题。”在参加了瑞思视频讲坛后,wayne母亲说以后,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独立去做事情,看书、画画、唱歌,或者看动画片,不要过多的干预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世界里,培养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
问题:不自信
解决方法:扩大视线,让他做我们的小主人
有一个小朋友叫尧尧,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从小就随爷爷奶奶生活,当然,爷爷奶奶对尧尧很溺爱,不让他受半点委屈,吃饭一口一口的喂,穿衣由奶奶直接给套,睡觉需要让奶奶搂着……进入婴幼儿园,尧尧发现,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吃饭、着装、睡觉,而自己只能让老师帮忙。后来,尧尧就愈加沉默,不喜欢说话,也不想说话。
可以看出,尧尧非常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缘于不独立。
“目前不少这种家庭,老一辈的人,因为自己年轻时吃苦太多,就期望孩子不要吃苦,喜欢替孩子做事情,什么都打点的非常周全。”夏雨峰觉得,这就是孩子不自信的源头,什么都不自己做,怕做不好,觉得自己做的没爷爷奶奶好,就不去尝试做了。另外,他还让父母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孩子的视线,增长孩子的见识,如多看书、多旅游、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他看得多了,了解多了,自然就变得自信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大家都了解,自信在生活的舞台上饰演着要紧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生活的幸福度与是不是可以走向成功。由于,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屹立不倒,成绩面前泰然自若。可以说,自信是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点之一,所以放下让孩子去成长,让他们在独立中取得自信的资本。
问题:不喜欢阅读
解决方法:阅读是“奖励”不是“惩罚”
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对于不少孩子来讲,喜欢绘画、唱歌、听音乐,就是不喜欢念书,特别是不配图画的书,他们基本是不喜欢看得。然而,教育学家都说,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叫人受益终生,为何这类孩子会对念书产生抵触情绪呢?
一般来讲,孩子没天生不喜欢念书的,由于,念书和画画、唱歌一样,都是孩子从小都会接触到的,没特别的原因,孩子如何会不喜欢念书呢?
对于这个问题,夏雨峰让大伙想一想,有没说过,“假如你叛逆,今天就罚你看两本书”“不看完那一段,就不要跟母亲出去玩”……这样种种,是不是父母把阅读作为一种惩罚,而没把阅读作为一种“奖励”“魅惑”。他让父母尝试着把阅读作为一种“奖励”尝试一下,譬如说,“假如你表现的很好,就给你讲一个故事,或者买本书。”当然,这个故事或书,是孩子喜欢的,渴望已久的。他说,当阅读成为一种奖励之后,孩子为了证明自己,获得父母的关注,会把阅读作为一种非常有收获感的事情,潜移默化,他就会喜欢上阅读了。
孔子说:“少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他告诉大家,孩子小时候形成的习惯,犹如天生的,是很结实的。所以,大家必须要在习惯培养的重点期??8岁之前,看重习惯培养,尤其是一些家庭细节。当然,在孩子的教育中,困惑会持续的产生,那就让大家勇于发现,从生活细节着手,不断改进,和孩子一块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