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了学习的辛苦,能在考试中崭露头角的那部分孩子,生活的苦头会少不少。
成年人的世界里,极少有容易二字。可是从大概率上来讲,学习成绩的好坏,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现行的教育规范没办法照顾到很多方面,但却有着基本的公平。应试教育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因地制宜的年代早晚会到来。”
“对于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讲,根本没必要去羡慕英美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由于相比社会阶层已经很分明的发达国家,跨越阶层要困难得多。而在中国,只须够努力,孩子依旧有非常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韩寒曾发在微博的两段话,确实叫人颇感意料之外。
老实说,这类话根本不算什么石破天惊之语,甚至已经可以说有的老生常谈。只是这话从韩寒口中说出,却叫人又有另一番感慨。
十几年前,韩寒被不少人奉为精神领袖,那时他的言论也非常大胆:
“中国愚民教育体制下的题目,会想尽方法把人弄得非常蠢,出来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少人觉得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多少人在大学里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没去做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业,上不上大学又有哪些关系呢?”
那几年,韩寒成为了一种现象,他的书大卖特卖,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同学们,纷纷以我们的方法表达对韩寒的拥护和自己对教育体制的不屑。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考试时故意交了白卷。用双色笔答卷并在试题上留下不少我们的不满,用以反抗高考考试。
2007年,浏阳考生陈圣章在高考考试中故意不答卷,直接交白卷。
2008年,云南考生吉剑试图故意考零分。由于答卷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后总分168分。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试题写满自己对教育体制的控诉,故意交白卷……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个过去的新定义作文一等奖得主韩寒,开始从抨击教育体制,到深思当今教育规范的合理性。
只是全中国只有一个退学,还能成功的韩寒。
过去那些视高考考试为无物,并同样猛烈抨击教育体制的学生们,却由于自己当初的举动,感觉到了现实的残酷,一个人咽下了生活的苦楚。
06年交白卷的蒋多多家境不好,但成绩很好。
在高考考试后她曾试图外出打工,但由于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重压特别大,老感觉对不起爸爸妈妈。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考试,她的坦言“目前我感觉有点可笑。”
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历程更丰富一些。
高考考试后,他做过药品营销推广、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推广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地跳槽。
期间也自己做过些小买卖,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为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天天都在路上奔波。
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非常有天分的孩子,高考考试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饭店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刚开始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觉得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同样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去年还上过微博热搜,由于他想重新高考考试,并四处劝目前的学生们,不要舍弃高考考试。
他当年深受韩寒《通稿2003》影响,强烈反对应试教育,原本成绩也很好的他,在高考考试后生活同样被打工的“劳累”“辛苦”充斥着。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极少有容易二字。绝大部分人在高考考试后的10年里,一定也都历程过一段迷茫和辛苦的时期。
可是从大概率上来讲,学习成绩的好坏,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吃得了学习的辛苦,能在考试中崭露头角的那部分同学,生活的苦头会少不少。
不久前在朋友圈里看到过如此一张照片,文字是“北京海淀某顶级小学奥数课的教室后部,你们感受一下”:
图片附加知道释,说这是奥数教室后面,父母都是跟着旁听的,笔记、摄像一个不落,回家提问孩子和复习巩固。
我想大伙看完,心里一定倍感重压。
在全国舆论都在说奥数无用,奥数坑人,奥数残害孩子的时候,中国教育资源最丰富,最强大,最顶尖的海淀区,爸爸妈妈们却拼着十几万一平的学区房,给孩子报着几百甚至上千块一节的奥数课,并且在后方如此尽心尽力地跟着。
是这类爸爸妈妈傻吗?
不是,仅仅就这一个海淀区,中国包含清华、北大、人大的8所985大学和26所211工程大学集中在这里。最好的小学、中学、高中,也集中在这里。爸爸妈妈们太了解让孩子进入一个好初中,一个好高中,一个很大学的重要程度了。
仅仅在中小学阶段,好学校的学生们享受的资源就已经叫人羡慕不已:
“当你去做实验的时候,推开教室的门,中科院的院士在对你微笑,人大附小小学五年级这个班,它所有些实验,所有些科技课程,直接辅导老师都是中科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考上这个班的孩子随意用。”
这批孩子们是否都能拥有一个自己认可的生活,任哪个也不会了解。
但有一点可以一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会领会到蒋多多、吉剑、徐孟南他们那种心酸。
肯努力,分数高,成绩好,适应性强,配以好的教育资源,预测不了一个人进步的上限,却足以决定一个人进步的下限在哪儿。
韩寒说:“我目前所接触到的富二代已经愈加强,普通家庭期望我们的孩子同意更好的教育,经济条件更优越的家庭难道不会这么想吗?”
这话确实是非常实在了。
从《父亲到哪里》中的那些明星家懂事乖巧的萌娃,到近期通过《最强大脑》被热议颇多的澳门赌王之子何猷君。
大家会发现,“比你起点高的人比你更努力”这件事,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假如让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高考考试时还要和这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孩子拼素质、拼专长、拼某种专项技能——那相信远远不如拼应试来得公平。
如此说绝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期望,恰恰是想表达抓住现有教育机会,才是普通孩子站稳脚跟最有利的捷径。
年代进步至今,假如还是抱着“学习成绩无所谓”和“念书没什么用”、“上不上好高中、很大学没关系”如此的想法,便是让孩子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
换句话说,学习的路上要付出不少辛苦,中考、高考考试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在所有可供选择的道路上,对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来讲,学习极大概是最平坦的路,上一个好高中,然后参加高考考试极大概是最易的挑战。
吃得了念书的苦,才能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