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婴幼儿园小朋友的父母,艺术老师对他夸了一句孩子有创意,是“天才艺术家”,画作可以做为小伙伴的榜样。于是,他立马在谷歌上搜索艺术教师的名字,并告诉儿子要请一个专业老师,指导他画得更好。
这类,是1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网站收录于2009年11月30日《Time》(《年代周刊》)的封面文章,Nancy Gibbs 的《强烈抵制X世代爸爸妈妈的新时尚:直升机爸爸妈妈和过度养育》(《Growing Backlash Against Gen X Parents: Helicopter Parents andOverparenting》)。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10年前大力反对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中产爸爸妈妈,大多转型成了职业经理人——把带娃搞成保护濒危动物,把教育当做开发商品。
上海的一家国际小学,有个孩子比较皮,不遵守纪律,课上常常捣乱,课下游戏中和同学发生冲突,于是,同学父母联名需要校长把他开除,来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杭州的一家私立小学,从教室到饭店走路只须5分钟,却贴心地配备了带雨蓬的高尔夫车接送孩子吃饭,如此那些小“贵族”就不会淋到雨晒到太阳。 北京西城区一个小学,孩子刚刚能背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父母群里立刻有人相约去报一个国学大师课,一节2000元,每周从西城赶到东城上课。有几个嫌贵嫌麻烦犹豫的父母,等他们想报名时却发现名额都满了。 深圳一个著名机构举办的海外大学留学讲坛里,坐满了表情凝重的爸爸妈妈,其中一半的父母,孩子还在上婴幼儿园……
从“直升机爸爸妈妈”到 “铲雪机爸爸妈妈“ “直升机式爸爸妈妈“,是那些有着过度养育倾向的美国父母的别名—— 成天在孩子上空盘旋,一方面保护,一方面监督,执着于孩子的成功,把婴幼儿教育变成了产品研发。 从1981年到1997年,美国6到8岁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降低了25%,家庭作业却增加了一倍多。
《儿童健脑食物:益智菜谱100则》在书本销售排名推荐上位居前列。一听到有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帮助提升IQ,无论是新生儿家庭,还是怀孕待产的妈咪,纷纷把家的CD换成了《通过音乐的力量叫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 反对“过度养育”的浪潮让一部分爸爸妈妈进行深思和纠偏,但拦不住更多的爸爸妈妈加入“产品研发竞赛”。 直升机式的环绕监管还不够,更暴力有力的“铲雪机”爸爸妈妈出现了。 焦虑地守在孩子身边、监视孩子一举一动的直升机爸爸妈妈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了。现在一些富有些父母更像是铲雪机,为孩子提前扫除前往成功路上的所有障碍,让孩子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丧失机会。
据社会学家Sabino Kornrich和Frank Furstenberg剖析的买家支出调查数据,现在,爸爸妈妈在养育子女上的支出超越以往任何一代人。
过度养育,不只方法变得更强烈,连时间也拖长了,从原来的幼小到初中,延长到高中大学,甚至到孩子就业后……
高中老师正在上课,会收到愤怒的短信,是父母抗议孩子的考试分数给得不合理;
大学在公共场合安装了“嗨,母亲!”互联网实时监控摄像头,以便父母看到学生的近况;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大公司为新入员工工筹备了类似“婴幼儿教育大礼包”的东东,由他们转交爸爸妈妈,由于爸爸妈妈们要参与孩子薪金和待遇的谈判……
今年美国爆出的高校招生舞弊案,就是过度养育的极端展示: 父母买通考官作弊或者通过代考提升孩子的美国高考考试成绩,行贿大学员工伪造体育专长生身份让孩子进入名校——就算他们从来没玩过这类运动项目。 其中烧钱最多的——给中介650万USD的那个父母,是中国上市公司步长制药老总赵涛,其中50万USD中介用于行贿运动队伪造帆船专长,让女儿进入斯坦福(今年3月被学校发现舞弊女儿已经被开除去)。
在中国父母中,像赵涛如此的顶级有钱人毕竟不多,但若论家庭教育投资占收入的比率,不少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身边的亲友中: 一个孩子在上海上着一年学费25万的婴幼儿园,还在外面花10万块补钢琴和体育;
另一个孩子在上北京顺义的国际小学,学费看着一年只有30万,但班车费6万,马术高尔夫等会所成本,每年游学和夏校成本,算下来每年要小100万。
在婴幼儿教育方面中国父母正陷入疯狂,一边只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一边苦笑着称自己孩子为“碎钞机”和“吞金兽”。
中国的父母也已不再满足仅仅做一个产品研发经理,而是正成为孩子的CEO兼投资人。
一个朋友对我说:养孩子就像开公司,前期就是要不断投入。
她加了一句:比起创业,投资孩子的成功率更低,一定收不回本。
隔了一分钟,她又加了一句:但我也认了。
那些被过度开发的“商品”上线后如何了?
父母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一个细节,目的就是他们以后能达成大家为他们精心塑造的计划: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那样进了大学,找到工作,“商品”推向市场了,父母是否就能轻松了,可以放下或享受回报了? 那你就太纯真无邪了。
那些过度开发的“商品”,看着有着光鲜的外表和强大的功能,但在眼花缭乱的商品说明书里,却缺少一个重点性能叫“独立运作”。 《纽约时报》和早晨咨询公司拓展的一项调查发现——
· 子女年龄在十八岁到28岁之间的爸爸妈妈,有四分之三会为孩子预约看病或理发;
· 11%的爸爸妈妈表示,假如孩子工作出了情况,他们会给孩子的老板打电话商讨解决。
下面这类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学里。你猜猜是什么大学?
开学前,爸爸妈妈先跑到宿舍帮孩子铺床叠被、再跑到饭店查询饭菜合不合适;
每次考试时,爸爸妈妈是远程人肉闹钟,以免闹铃闹不起孩子,耽误考试;老师给孩子打了B或C,爸爸妈妈要去和老师讨价还价,争取更改到更高的分数;毕业时假如孩子考研,父母聘请昂贵的辅导老师,帮助孩子写论文或改论文;孩子找工作,父母瞒着孩子,偷偷帮着投简历……
答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