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周末的清晨,这个小孩子都要帮做环卫工的妈妈打扫街道。打扫完了,母子两个还会一块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让人感动。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原来是女儿在向妈妈要钱! 这位妈妈已经快50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也已做了妈妈,还隔三差五伸手向妈妈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何这个小孩子这么体恤妈妈,而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呢? 蜜里泡大的少年,怎么样了解愁滋味
这位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的不好意思地说:“大家没钱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没钱人的孩子中,有不少非常懂事,也有不少非常任性。我相信,肯定存在某种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同。这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互联网,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1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念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爸爸来送生活费,不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有没被这个爸爸感动到?可是倘若这个爸爸的艰辛,没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料之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了解体恤爸爸妈妈,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觉到了爸爸妈妈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爸爸妈妈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需要,不辜负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 爸爸妈妈过度“呵护”是一味“毒药”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没钱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可以穷教育,再苦不可以苦孩子”。 有不少爸爸妈妈,不考虑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两个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照顾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没钱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烧钱,由于我了解,爸爸妈妈供我念书的每一分钱,都得之不易。不止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如此。 目前,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感觉亏欠了孩子,担忧孩子被其他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愈加娇惯、宠溺孩子。大部分的孩子都过着一种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每人都有新衣服穿。爸爸妈妈再苦再累,也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爸爸妈妈恨不能把全世界所有些好东西和所有些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很难想象的。爸爸妈妈的过度“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讲,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所有,根本不了解满足、感恩和体贴爸爸妈妈,更不了解生活的困难。相反,还滋生了不少虚荣、懒惰的坏问题。 所谓富贵病、难适应,都是矫情
他的父亲二话不说,让他假期不要回国,不可以在家呆着,需要出去打工。 找到一份在中式快餐馆的工作,少年开始了“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的日子。
“饭店的老板极其苛刻,什么脏话累活都扔给我,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刷碗,拖地,剁菜,搬饮料,与频繁地炒饭,有一段时间我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在炒饭。一个月后,拿着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他灰溜溜地回到家。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 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墨守成规地上完高中上大学,上完大学去公司当工薪族的。只是假如不走这条相对轻松的路,那摆在大部分人眼前的就只有干粗活苦活累活。可是干粗活也是分人的,有些人干得了,有些人就干不了。 有些人没条件也没选择,只能干粗活,那没什么好说的;可有些人假如明明有好的条件和机会却任性地舍弃错过了,以后可是要后悔莫及的。当然,如果有人天分异禀,3岁识谱、5岁编曲或者十八岁就能打NBA,那这类话不适用他。不然,好好念书从来不会叫人吃亏。 从此少年好好学习,再无不适应。原来所谓的富贵病、难适应,都是矫情,吃一吃苦就好了。 勤奋和努力,是给孩子最好的馈赠
还要听命于其他店员的指使,哪儿垃圾该倒了,哪儿卫生间堵了,他们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我就得屁颠屁颠地去解决。
店里打工的人都没文化,没绿卡,不会英文,但我是新来的,而且职位最低,自然没地位。
到了晚上下了班一群人合住在一个房间里,完全没隐私。他们睡觉打呼,这对睡眠极浅的我来讲又是一种折磨,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干活根本没精神又要让人骂。”
我一侄子今年参加完中考,下面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他父母让我帮忙,介绍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体验生活。 天天回来,都有新的话题,要么告诉大家一天做了些什么,要么就是店里来了些什么人,还了解了一些送速食的骑手和一些业务员的事儿,说的头头是道的。 有一天我问他:上班容易不?他说:也容易也困难,我上班这几天,把一辈子的哥姐都给叫了,脸都笑僵了。我问咋的了儿?于是,他给我来了以下表演:
“哥,来啦!喝点什么?”“好咧姐,你稍等,坐一会儿,立刻就好!”“哥,进店来坐一会儿吧,有免费WIFI,有空调!”“姐,你是喝橙汁还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还是少加?姐,两勺糖够吗?”“姐,味道如何,多提建议,姐!”“姐,你慢走,没事儿过来玩儿啊姐!”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来。
我说:“真是困难呢!等你发了薪资,你就拿着这钱去旅游吧!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他说:“算了吧,我不想去旅游了!”我说:“为什么?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吗?”他说:“我还是拿这钱到时候孝顺孝顺我父母,孝顺孝顺我奶奶,给他们买点东西吧!”我把这话转告给他父母,他们倍感欣慰。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困难”!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念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非常好之事,切不能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爸爸妈妈,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了解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赖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