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以来,即有质疑说北大借此“掐尖”抢生源。而北大教务部负责人日前撰文表示,受推荐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出色品质,比单纯的智商更要紧,北大掐的此“尖儿”非彼“尖儿”。
紧随北大之后,四川大学也推出重量级改革——将对“奇才”、“偏才”、“怪才”进行“校长推荐”。四川大学还大胆决定:对于分数未上线的“双特生”,将报教育部批准后破格录取。
对于北大承认“抢生源”,不少此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大唱赞歌者,感觉受不了。因此,也就对川大的改革,抱有小心,担忧其也是冲着“掐尖”而去。其实,不惟北大、川大,现在国内实行5%自主招生的80所高校,严格说来,都是为了“掐尖”。
依据这类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自荐或被推荐的考生,经过筛选后进入学校的笔试环节,通过笔试后再进入面试,学校综合中学学业成绩、笔试和面试表现,给予符合条件的学生自主招生资格。而所谓资格,其实是高考考试录取中的打折,或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分数线20-60分,或达到当地一本分数线即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需要参加高考考试,且在填报高考考试志愿时,需要把给予资格的高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a志愿,或者传统志愿的第一志愿,不然,高校将否认学生的自主招生资格。
简单地说,就是高校在借助自主招生机会,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招生资格,提前把一些出色学生揽入自己名下。如此的自主招生,第一影响学校间的公平角逐,没自主招生权的高校,眼睁睁看着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借助政策优势“抢生源”——这与目前高考考试录取分提前批、1、第二批相似,可视为自主招生批;第二是影响学生的选择。学生们每年1月之后就奔忙于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场,虽可获得多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却只能择一而从。
高校抢生源没错,但不应凭着政策打折,通过限制考生考试报名其他高校来达成。如此的自主招生,实乃“伪自主招生”。
正当的抢生源,是高校平等角逐,用教育水平、个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服务来吸引考生考试报名。其基本模式是,每一个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公告书,然后依据这类学校的教育传统、特点,与提供的奖学金,再做出取舍。在这种抢生源中,选择权在考生手中,高校面对学生的选择,只有努力提升教育水平,改变教育服务。无论是美国的大学招生,还是港校在中国大陆的自主招生,都是这种模式。
2006年时,国内中国大陆考生,是可以同时获得香港区域高校和中国大陆高校的录取公告书的。那一年,有多名“状元”舍弃北大、清华,“投靠”了港大,这令这两所中国大陆“一流大学”非常是不快。从2007年起,有关政策即规定,港校的自主招生需要在中国大陆提前批开始录取之前完成,由此,港校允许中国大陆考生可同时获得中国大陆高校与港校录取公告书的局面不复存在。这被觉得是国内高考考试规范的一大退步。
今天,中国大陆高校乐于在自主招生的形式和政策上标新立异,这类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在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而是在强化学校的不平等招生地位。假如这种思路不调整,高校的不平等角逐将加剧,高校的角逐着眼点将偏离办学水平主题,高等教育的水平极大概在“伪自主招生”中日益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