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考考试、中考作文多年,总感觉现在初中生应试作文程式化问题非常紧急,为文造情、装腔作势而内容空洞的文章愈加多,特别是中考生的文章。不少被各类刊物或网上登出来的所谓“范本”,总是文字漂亮、空灵、玄妙,“风格”惊人的相似:文章开头来一段“题记”,再来三段或互不关联或似断似续的文字,这类文字从屈原、司马迁一路写到李杜、苏欧、郑板桥、王国维;从莎士比亚、歌德写到托尔斯泰、泰戈尔……读这类文章令大家想起戏剧舞台上那些有板有眼唱京剧、昆剧、越剧的童星,他们拿腔拿调扮成人的角色,可仔细看看仍不脱稚腔。但那是在演戏,大家写作文可不是演戏。
用大文化笔调写考试作文不适合
批评初中生试图用好看的文字掩饰空洞、浅薄的内容可能是不公正的,但试图以漂亮文字取悦阅卷老师,其目的却是非常明显的。但这能全怪大家的孩子吗?考试评价是个风向标,而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况且教科书中入选的一些所谓当代散文大师的作品也多这种风格。
用“空灵”的大文化的笔调去写考试作文是不适合的。特别对中学生来讲就更不可取。中学生写作主要文体是记叙文,新课程标准需要:“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所谓内容具体就需要有肯定的人物和故事,通过人、事表达真情实感。
但从笔者近年来两次参与的中考阅卷看,中考出色文章可以用朴实文笔写上感人故事的文章愈加少,代之而起的是“大文化”的“抒情”文章。当代有位作家说过:“记叙文写出个故事来,议论文讲出个道理来,就不了解抒情文抒出个什么东西来。”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大家中学生写惯了夹叙夹议、抒情、空灵的文字,以后就既不会写具体生动的记叙文,也不会写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日前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一次作文竞赛的评审,读了不少高中生的文章,也有这种过于追求辞藻而缺少实质内容的倾向。
让中考生们写些什么呢
大家应当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孩子们写真话、实话、心里话,而不说谎话、空话、套话。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应该成为大家的评价标准。从小培养好的文风对做人是十分要紧的。试想一个从小掌握说谎话、空话、套话,掌握见风使舵,揣摩上(老师)意,目的只不过为了骗取高分,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国家、民族的中小学生作文谎话、空话连篇,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将来是堪忧的。所以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朱自清等一贯强调:学作文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因此命题要返璞归真,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要具体真实。这几年中考试试题目在这方面作了改进,但考试评价方面好像仍需努力。
第二,应当落实到平常的指导中去。有人说总是让学生写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写亲情题材太老了,我感觉这话不正确。文学作品中“战争、死亡、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虽然一段时间有人否认,但所有作品终究脱不了这个范围。那样我要说“家庭、亲情、师生情、同学情”也应该成为中考作文的“永恒主题”,应该成为中考作文的主旋律。其实只须留神察看,日常绝必不可少新的题材。同样写爷爷奶奶,今日一批爷爷奶奶与2、三十年前就不同。当年那些老人颤颤巍巍送孩子上学,现在他们可能潇洒地在公园打拳、跳舞。上世界八十年代时的那些父母忙于补文凭、考外语、会计,现在的那些父母可能在忙于买车、股票、带领孩子上“奥数班”。假如以《荧屏前的争论》为题,想一想九十年代家庭里的论题和今天的家庭里的论题又不同。可见只须留神察看,年年月月都有新东西写。
第三,老师、父母要让学生培养好的积累材料的习惯,鼓励他们从日常找素材,不要总是打开电脑找范本,去写李白、杜甫。叶圣陶先生在《拿起笔来之前》说:写文章难不难,决定于动笔之前的筹备功夫如何。他提出要让学生培养三种习惯:一是在实质生活里培养精密察看和仔细认识的习惯;二是在实质生活里培养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三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这三条原则在我看来并未过时,也不会过时。具体地说:除去规定作文以外,教师、父母可以让孩子培养写察看日记、念书笔记的材料,这有三大好处:一是训练语言能力,二是积累写作材料,三是培养自律的习惯。无论在电脑上或用笔记本,天天写一点东西,日积月累,材料就多了,习惯也就培养了。现在的孩子总是从初中一年级起就盯着中考试题,“夸父追日”般做习题,做那些使人一头雾水的“剖析题”,挤掉了念书的时间,弄倒了学习语文的胃口,让他们一读语文就有压迫感、屈辱感,如何能让他们感兴趣做好作文?
最后,要让孩子们掌握描写。描写是展示人物的最好方法,写记叙文最好少用直观评论,更不要用貌似深刻的哲理概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何掌握描写?我建议读读鲁迅、丰子恺、冰心、叶圣陶的散文。正像鲁迅所说的:“好的作品对你说如何写。”这里说一下,埋头苦干“独学而无友”是永远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取法乎上,才能得益乎中。假如阅读的面仅仅限于教科书或网上片段的文字,永远不可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记叙文。所以泛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念书,逸于作文”,假如书读得多了,文笔自然会流畅起来,不然顾此失彼,下笔自然枯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