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说的是孩子为了让其他人过得更好,愈加高兴,满足其他人的欲望,宁愿让自己受伤,压抑我们的欲望,也要成全其他人。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对自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父母要准时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改变讨好型性格。
孩子讨好型人格如何改变
办法1、改变我们的教育办法。不少孩子的“讨好型人格”都是由于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爸爸妈妈不要一直过分娇纵或者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要做一个理智,情绪稳定的父母,就算孩子再气人,你也要了解温顺的坚持和有原则的处置。
办法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孩子交流也好,学习也好,要了解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感觉到爸爸妈妈和我们的平等,有些时候多听才能多知道。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才是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相处方法。
办法3、多鼓励孩子。伴随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会鼓励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爸爸妈妈的鼓励都能带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尤其是在他们遇见了困难的时候,必须要适当的去安抚。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困难。
办法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可以适合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和承担责任。如此可以帮助孩子打造自信心和独立性,降低他们对其他人的依靠和讨好行为。
办法5、鼓励孩子表达我们的想法。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如此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我意识,降低讨好行为的发生。
办法6、鼓励孩子拒绝。对于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教会孩子掌握说“不”。其实爸爸妈妈可以在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故意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需要,然后让孩子拒绝。
孩子是讨好型人格有哪些影响
致使孩子丧失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由于这类孩子总是喜欢去迎合其他人,甚至是无限度地迎合其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的权益就或许会受伤,甚至是紧急的伤害,但孩子却可以同意这种伤害。
很缺少创造力。由于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总是喜欢迎合别人,所以脑子里存在的都是一些既定的事实,他们不擅长也不敢去想一些具备创造性的东西,由于他们不了解这类东西到底是会招人喜欢,还是遭人讨厌。
心理环境极度不健康。是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本身看上去所有正常,但其实他们的心理环境是很不健康的,由于他们极度缺少积极情绪,他们的日常极少有开心的原因,并且没目的,没愿望,甚至没欲望,这也会让孩子甘于平凡,甚至对生活失去期望。
关系失衡与信赖危机。过度讨好会让孩子陷入“卑微者”角色。他们可能通过无条件妥协维系关系,但这种不对等的付出总是很难持久。比如,总为朋友背锅的孩子,最后可能因过度消耗自我价值而失去边界感,甚至被借助。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当孩子的价值感完全依靠外面评价时,他们会陷入“认同饥渴”。一句批评便足以击溃其自信,而赞扬又可能成为新的重压源。这种状况下,孩子很难打造稳定的自我认知,容易在成长中迷失方向。
孩子讨好型人格还能改变吗,父母该怎么样做
能改变。
允许孩子犯了错误。爸爸妈妈要尝试着允许孩子去犯了错误,有些错其实并非什么大事,那样爸爸妈妈就能简单地提醒一下,无需一直咄咄逼人。只有当孩子有非常紧急的错误,或者是同样的错误持续的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才应该严厉地批评孩子,以预防孩子再犯。
允许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孩子虽然是爸爸妈妈孕育出来的生命,可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爸爸妈妈不应该完全地去操纵他们。允许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其实并非说任由孩子自己做主,而是对于一些小的事情,爸爸妈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自己去处置。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可以没束缚的成长。有些爸爸妈妈嘴上说着有多爱孩子,可转过头需要孩子做着各种事情。这种有条件的爱,会打击到孩子,爸爸妈妈不应该去束缚孩子,爱就是要无条件的,不可以让孩子有重压,有愧疚感。
帮助孩子树立或重拾自信心。不论是由于任何事情父母都要鼓励他们去表达我们的想法;不论在什么场所都要给孩子面子,不可以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不论他们想干什么事,只须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就无条件的支持他们。
让孩子掌握独立考虑问题,掌握给自己做主。父母不要总跟孩子说“听话”“乖”这三个字,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就算事情小到着装吃饭,父母都不要限制孩子只能加以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