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的性质、目的和对象
上海初中毕业语文统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它的指导思想是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益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有益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推行,有益于促进全方位而有个性的健康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它的指导思想是有益于落实“教考一致”的需要,切实减轻初中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益于引导初中学校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方位和谐、富有个性的进步。评价结果是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的要紧组成部分,是衡量初初中生是不是达到毕业标准的要紧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的要紧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初初中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需要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2021年上海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俗称中考考试大纲),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强调了党的教育方针,与部编教程的指导思想同步,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大家学科老师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程度与立德树人的要紧内容,怎么样贯彻在教育教学中。
评价对象为完成上海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2020年:评价对象为 2020 年完成上海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2021年删除去年限的规定,暂时上海考试院还未颁布有关政策解析。
2、评价标准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和《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年十月版)规定的六至初三课程目的和教学内容与需要,确定以下能力目的和常识内容。
(一)能力目的
1.古诗文阅读能力
1.1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1.2学会要紧的文学和文化知识。
1.3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1.4可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5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6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1.7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2.现代文阅读能力
2.1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思和使用方法。
2.2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提取并讲解要紧的信息。
2.3能概括文章的要素和主旨。
2.4能剖析句子和段落有哪些用途。
2.5能辨别和运用修辞办法,理解其表达成效。
2.6能梳理文章的思路,剖析文章的结构。
2.7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容易见到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我们的感受和见解。
2.8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拓展。
3.综合运用能力
3.1能依据肯定的生活情境,运用语文常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3.2能依据需要,完成读写任务。
4.写作能力
4.1能记叙日常的人、事、物。
4.2能说明日常的事物和事理。
4.3能对社会现象表达我们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4.4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4.5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了解,表达通顺、连贯。
4.6字迹了解,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二)常识内容
古诗文 | ① 150个文言实词。 2021年恢复了150个实词的考查。 |
② 虚词:之、其、而、以、何、于。 | |
③ 课文涉及的要紧作家、作品与有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 | |
现代文 | ④ 3500 个汉字的书写。 |
⑤ 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号、 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 |
⑥ 近义词,反义词,词汇的感情色彩。 | |
⑦ 句式: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 | |
⑧ 文章的思路、结构: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 |
⑨ 修辞办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 | |
⑩ 说明办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 |
○11 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 | |
○12 论证办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
3、试题结构及有关说明
(一)试题结构
内容 | 分值 | 题量 | ||
1、古诗文 | (一) | 默写与运用 2021年默写增加了运用的表述,与2020年相比没增加考查内容,表述愈加严谨。 | 16 分 | 4-5 题量从5调整为4-5 ,表述更为严谨。 |
(二) | 古诗文阅读(一) | 约 12 分 | 3-5 | |
(三) | 古诗文阅读(二) | 约 12 分 | 3-4 | |
2、现代文 | (一) | 现代文阅读(一) | 约 18 分 | 4-5 |
(二) | 现代文阅读(二) | 约 20 分 | 4-5 | |
3、综合运用 | 约 12 分 | 3-4 | ||
4、写作 | 60 分 | 1 | ||
合计 | 150 分 | 23-26 总的题量从24-27 调整为23-26。 |
(二)基本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卷、写作题。
(三)有关说明
1.考试试题的难易比率约为 1:
1:8。
2.试题满分值:
150 分。
3.考试时间:
100 分钟。
4.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分为试题与答卷纸两部分,考生需要将答案全部做在答卷纸上。
下面大家再具体剖析:
变化1:古诗文阅读能力
1.1能默写与运用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021年《评价指南》
1.1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
——2020年《评价指南》
点评
从“理解”到“运用”说明了新中考愈加看重“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所涉及的题目可能愈加贴近生活。
变化2:写作能力
4.4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21年《评价指南》
4.4 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2020年《评价指南》
点评
从“600字左右”到“不少于600字”说明了新中考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更高。
变化3:古诗词能力需要
古诗文:
150个文言实词
——2021年《评价指南》
古诗文:
145个文言实词
——2020年《评价指南》
点评
多出的五个实词分别为:
阡陌 交通 问津 绝境 老婆
以上实词均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桃花源记》重回考试大纲也是一个信号,中考逐步看重文言文的考察。
变化4:文言文翻译新增"评分量表"
【例5】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1-4题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齐人固善盗乎?
【评分量表】

作文会改变全命题形式吗?
回顾上海二十年以来的中考作文题,除2006年为半命题作文以外,无一例外都是全命题作文。
坊间一直流传本届中考作文或许会出现半命题作文甚至是材料作文。其实据传上届改了,只不过为了稳妥起见,最后没付诸推行。而今年是新中考的第一届,则完全大概突破全命题的形式,出现半命题作文或其他新的形式。
有人觉得或许会出现材料作文,考查议论文。个人感觉可能性不大,考试改革通常都是逐步推进,出现半命题作文的概率更大一点,且不出意料之外,会保留与学生生活息息有关的特征,为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附录
(一)150 个文言实词
(二)古诗文课内篇目(★为默写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