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区封浜高中第一学期高二
历史期终考试试题
闭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很多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控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2、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经营西餐馆,他最大概选择的地方是:
A.武汉 B.上海 C.重庆 D.北京
4、英国殖民者关于“争取国主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的需要在哪一条款中得到达成:
A.《南京条款》 B.《天津条款》 C.《北京条款》 D.《辛丑条款》
5、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称“粤匪以兄弟相称,以天为父,举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这里的“粤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 B.英法联军 C.太平天国 D.义和团
6、下列表明洋务派之思想的是:
A.“君民共主,权得其平” B.“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西学本身,体用兼典” D.“物竞天择,适者存活”
7、洋务运动时期,“掌管各海外交、派出使臣、通商、关税、筹措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购制船炮及制造、矿务、电线、铁路、学堂等事”的机构是:
A.北洋大臣 B.军机处
C.总理衙门 D.外交部
8、洋务运动被觉得是“只布新而不除旧”,其最大弊病是:
A.由清朝封建官僚来主导 B.对顽固派的反击不够有力
C.站在反对人民革命动立场上 D.不想改革清朝封建政体
9、“中国文武规范,每件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可以及”。致使此说的直接缘由是:
A.总结郑成功光复台湾经验 B.汲取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
C.同意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 D.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
10、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洋务运动后民族工业勃兴。在上海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缫丝厂
1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2、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由以前的80家猛涨到933家。其直接缘由是:
A.《马关条款》的签订 B.外国资本的涌入
C.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3、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民报》的创办 B.“明定国是”诏的颁布
C.“公车上书”的开始 D.京师同文馆的创办
14、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向国人介绍了:
A.民主共和理论 B.君主立宪理论
C.进化论 D.三权分立理论
15、19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是:
A. 《万国公报》 B. 《时务报》 C.《申报》 D.《新民丛报》
16、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意思主如果指: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C.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民共主和,三权分立
17、19世纪末,以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为由,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18、“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比较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借助。”下列历史事件最可以论证上述看法的是:
A.控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9、有学者写道“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个人出银一两,换取她回銮北京充当‘女皇’的地位。”此说的依据可能是:
A.《南京条款》 B.《北京条款》 C.《马关条款 D.《辛丑条款》
20、1901年清政府的“预约变法”上谕中说到:“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段话批评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21、某革命团体成立的章程中说:“是会之役,专为振兴中华,保持国体起见。”该革命团体是:
A.同盟会 B.兴中会 C.国民党 D.共产党
22、“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打造共和政府,无如虏廷仍未觉悟,派兵来鄂,与民军为难,我辈宜先驱逐在汉口之敌,光复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文中的“革命”是指: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23、民国时期,脱帽、鞠躬、握手等新礼俗渐渐取代跪拜礼成为中国一般的“文明仪式”这一变化:
A.是当时西方文明主导中国社会的表现 B.是肯定意义上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C.是封建文化完全退出中国的表现 D.是辛亥革命深刻性和广泛性的体现
24、下图中,三国同盟中的核心国家坐落于: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25、一战结束后某位参加会议的代表说:“大家初来巴黎时,对马上打造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使旧秩序愈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26、首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可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维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A.《四国条款》的签订 B.《五国海军协定》的签订
C.《九国公约》的签订 D.《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27、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非常快冲垮了保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792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28、清末民初山西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风俗遭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法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一位学者对发生在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喜欢“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位学者所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0、一位历史学家在一篇研究近代中国史的论文中描述某一事件:“非常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争回国内在青岛的主权;其次是促进年轻人人的自我觉醒。……”请问此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文化大革命
3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32、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目前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近况,他其后的努力是: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临时约法》
C.领导北伐战争 D.提出“新三民主义”
33、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声明“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款之束缚,既与国家相互尊重主权之原则相违背,亦为独立国家所不许”。由此发起了:
A.国民革命动 B.改订新约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34、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部分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的人逃进了华南山。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拟定出新的革命方案。”材料中“新的革命方案”指:
A.拓展武装起义的方案 B.使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案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获得领导地位
35、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蒋介石发起这个剿灭共产主义肿瘤的战役,逼得中共确立游击战原则。”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A.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 B.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
38、1932年英海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我不能不承认,……因为某种很难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引起文中“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的重要原因是:
A.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B.苏联实力壮大的威胁
C.国家干涉经济的推行 D.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9、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平台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如此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出现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
A.完成农业调节 B.工业调整开始 C.金融整顿生效 D.以工代赈达成
40、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能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需要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薪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了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要紧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舍弃自由企业规范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进步起来了
2、非选择题(共20分)
(一)史料的分辨
史料的分类办法之一,可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若要研究“辛亥革命”下列史料中,相对而言,什么是直接史料?什么是间接史料?
A |
武昌起义浮雕 B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 C |
D |
大总统誓言 E |
辛亥革命油画 F |
直接史料:
间接史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防止从内部发生分裂。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规范,使它防止因外部原因而瓦解。……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好像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大家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大家曾处于恐惧中……但大家采取了行动。大家飞速、果断、大胆的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请回答:
⑴ 依据材料与有关史实,指出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在首次总统任期内各自面临着什么样的局势?(3分)
⑵ 在危急中,林肯总统采取了什么重点手段从而扭转了局势?(2分)
⑶ 面对“恐惧”,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一“行动”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分)
、变与不变(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大家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何以在社会经济方面,大家的传统历史是‘静如处子’,现代又‘动如脱兔’呢?……这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实是西方东来帝国主义的推进结果
——唐德刚《晚晴七十年》
材料2、 从1860年开始的40年是中国革命明显的孕育时期——旧的规范好像又要运行起来,西洋的办法有的已使用了,而中国的进步比较起来是这样之迟缓,以至于变成一只在更大的外国侵略面前坐以待毙的鸭子。帝国主义列强互争雄长,到1898年达到可怕的高潮。这个时候期以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而告终。显而易见,这40年中国耽误了机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问题: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几千年未变”,中国“未变”的主要有什么?(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发生了什么“变”?(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4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互争雄长,到1898年达到可怕的高潮,这个时候期以1900年占领北京而告终”请举两例具体史实。(2分)
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历史期末考试答案
选择题(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 D | 6 | B | 11 | C | 16 | C | 21 | B | 26 | B |
2 | A | 7 | C | 12 | A | 17 | A | 22 | B | 27 | C |
3 | B | 8 | D | 13 | C | 18 | B | 23 | B | 28 | C |
4 | B | 9 | B | 14 | C | 19 | D | 24 | A | 29 | D |
5 | C | 10 | D | 15 | B | 20 | B | 25 | C | 30 | B |
31 | A | 36 | A |
32 | D | 37 | A |
33 | B | 38 | D |
34 | B | 39 | C |
35 | B | 40 | B |
2、非选择题(共20分)
(一)史料的分辨
直接史料:ACDE
间接史料:BF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⑴华盛顿:由松散的邦联改组为拥有统一主要政府的联邦国家;
林肯:南北战争;罗斯福:空前紧急的经济危机。(3分)
⑵战争期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调动了广大黑奴的积极性,使南方的经济陷于瘫痪,扭转了局势。(2分)
⑶罗斯福新政。
国家权力干涉经济,发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了经济危机。(2分)
(三)变与不变(6分)
(1)未变的:封建君主专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规范;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任二)
变: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破坏,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革命任务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遭到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进步;向西方国家学习,探索强国御辱真理。(任二)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定《北京条款》;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款》;19世纪末,德、俄、英、法、日等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权势范围;1899年,美国提外出户开放政策。(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