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妥协,算是爱意的表达,还是放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掂量掂量。养育孩子是一个“人性滋养人性”的过程,对与错,有时未必那样绝对。只不过,界限需要有,妥协也不可少。
提到“妥协”,大家总不免将它与“舍弃原则,无条件满足需要”等同起来。也因此,妥协常常是“过分娇纵”的代名词。确实,“妥协”有时与“过分娇纵” 可算是同难兄难弟,但,若偏执地觉得“妥协”恒等于过分娇纵,就未免偏颇了。婴幼儿教育这件事,任何形式的偏执都是不科学的,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上期,大家谈了关于讲原则的种种,也提到原则应该有弹性。当然,“妥协”也可以是一种处置问题的方法,算是原则弹性的具体体现。相比较而言,在某些情形下,“妥协”甚至是更好的方法。
过去听说过这么一件事:由于认定睡眠对孩子有益,有位母亲天天都与不到3岁的孩子在午睡时间较劲。为了让孩子午睡,这位母亲甚至不惜让孩子哭闹 两三个小时,直到小家伙困倦得不可以了,抽抽搭搭进入梦乡。这位母亲才松了一口气。母亲无疑是一片好心,但她没想到,以这样偏执的方法需要孩子午睡,带给 孩子的伤害远甚于午睡一两个小时给予孩子的“滋补”。与其这样,不如妥协。孩子少睡两个小时,有个愉悦的心理,也强出被这样逼迫进入噩梦N倍。
“妥协”的基本解释为:
1.让步以防止冲突、争执。
2.与某人或几个方面之间商谈条件或求得互让。
可见,“妥协”不单纯是让步,也是一种社交或者谈判方案,是双赢或者尽量降低损失的一种方法。若大家不懂妥协,只知一条道走到黑,少了变通, 难免会在处置问题时过于机械,断了退路,让自己陷入困境,也给别人带来重压。不只这样,过于偏执的人就像紧绷的弓,绷至极限,难免自毁。让孩子掌握“妥 协”的方法,也是提高孩子抗挫折力的一种方法。因此,适合与孩子妥协,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交往或者谈判方案,让他掌握给自己与别人留下空间,对孩子一样 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只须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适度地妥协可以防止冲突,还是人与人之间表达爱意的一种方法,对润滑各种关系起着要紧有哪些用途。
既然这样,大家又何必谈“妥协”色变呢?
当然,“妥协”有其两面性。弄不好,就被天生就是外交家的孩子所借助,成了他们控制父母[微博]的方法。“妥协”需要智慧,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只是单纯的让步。让得恰如其分,让得正是时候,让得充满智慧,“妥协”才能滋养孩子。
对于1岁半以内的孩子来讲,基本孩子有哪些需要,大家都要满足,不必跟他对抗。当然,一些对孩子可能构成伤害、可能误导他的行为另当别论,但也不需要对抗。大家可以从消除因素,转移注意力入手,预防与防止对抗并重。
1岁半将来,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听懂些道理。若大家一味地“妥协”,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讲条件、不讲道理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方法,反而强化他的对抗行为,被他所控制。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即使大家妥协,也要讲究方案。
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有时候,大家与孩子的冲突原本都可以防止,由于它总是起因于大家没准时消除因素。不只这样,有时,大家甚至还在人为地制造因素,引发冲突。
记得暑期去郊外游玩,遇到一对年轻的爸爸妈妈,携带4岁多的儿子同行。由于天气炎热,母亲抵挡不住魅惑,悄悄买了一个蛋卷冰淇淋,偷偷摸摸吃了起来。没想到还是被小鬼精灵发现了。小家伙当然抵挡不住魅惑,当下失控,哭闹着非要吃。
“你不能吃。吃了会生病。”母亲坚持原则。
“为何母亲可以吃?”
“母亲吃了也不生病,所以母亲可以吃。孩子吃了会生病,所以孩子不可以吃。”
……
一轮又一轮,母子在较量着。然而,无论多有说服力的原因,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都看上去那样地苍白。小孩子的小牛脾气上来,再也顾不了那样多,不依不 饶跟母亲较上了劲。最后母亲连吼带骂,甚至辅以打屁屁才结束了这场闹剧。假如母亲不买那根冰淇淋,母子之间就不会有这一场对抗。或者母亲适合妥协,让孩子 也尝一口,减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又是另一番景象。
若大家深知扛不住,终究妥协,或者引发太多问题,不如干脆自找台阶下,早点妥协。
怎么样向孩子“妥协”,也需要智慧。“妥协”得恰如其分,才能给孩子以滋养,而不是伤害与误导。在向孩子“妥协”时,大家可以尝试考虑以下两点:
1.为向孩子“妥协”找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学会主动权,防止被孩子所控制。这就需要大家审时度势,准时发现孩子的需要,知道他的状况,具体情 况具体剖析,把握机会做出让步。而不是先断然否定孩子的需要,等他哭闹不已,大家实在扛不住再妥协。当孩子了解大家既民主又有原则时,他就会少不少无理取 闹的行为。
2.给孩子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假如有心满足他,即使他的原因不是非常充分,也要一定他其中站得住脚的部分,给他“由于你说得有道理,所以你的要 求可以被满足”的感觉。如此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了解,他的需要之所以得到满足,不是他无理取闹达成的目的,而是由于他有道理才被特许。这样,孩子就在与大家 交涉的过程中知道了如此的道理:任何事没绝对,只须有理有据,就能尝试去说服别人,达成我们的目的。这难道不是孩子将来活得更好需要的一种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