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七大理念
何为教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出色头脑对此进行了很多考虑,发表了很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总是源于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假如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看上去肤浅、琐细和平庸。
目前我把我最赏析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它们的确具备箴言的特点: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知识。可叹的是,大家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可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知识。然而,依旧朴实的心灵必然会感到,这类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大家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知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1、教育即成长,成长就是目的,在成长以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成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比如常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一个人灵魂里固有些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的常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仿佛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双眼里去似的。知道了“教育即成长”的道理,大家也就了解了教育应该干什么事。譬如说,智育是要进步好奇心和理性考虑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常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成长就是目的,在成长以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大家即便承认了“教育即成长”,也必须要给成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譬如以后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收获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种目的努力,成长就没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的规范成长,结果势必是压制成长,事实上仍是不是定了“教育即成长”。成长本身没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进步的人难道不是既出色又幸福的吗?即使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如此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期望获得真的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出色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一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己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成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不是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将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好像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使儿童为将来的成生活活做好筹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第一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一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生活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生活的每个阶段皆有其自己不可取代的价值,没一个阶段只是另一个阶段的筹备。特别儿童期,原是身心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应是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收获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常见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的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忧,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如何可怕的方法显现出来。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的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面,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倡导,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进步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不过一种内在自由,但,正是凭着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考虑的能力,那些出色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有哪些用途。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出色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假如只不过适应现实,要教育干什么!
4、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护时间,要费时
这句话源于卢梭之口,由大家今天的很多耳朵听来,真的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假如说教育即成长,那样,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进步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很多父母[微博]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假如满足天性的需要即使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要紧了。依我之见,可以没好老师,但不可没自由时间。说到底,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所有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成长而言,更是这样。我赞成约翰?亨利的怎么看: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讲,大学里可以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块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所有,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非常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常识的细节是比较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比较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常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类东西全忘记了,假如结果是什么也没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年轻人在大师的熏陶下成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常识,而是培育智商活动的习惯、独立考虑的能力等,这类智商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常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渠道是受具备如此素质的人——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原因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常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商进步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不然大学就不必存在。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非常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不然,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施再先进,全都白扯。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方法”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靠谱预兆就是具备博大的爸爸妈妈本能,好似爸爸妈妈感觉到我们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状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资金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肆无忌惮地把学生当作获得名利的方法。
教师个人是不是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方法,则需要打造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方法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主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同意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用强制手段的权力应该尽量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特别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微博]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
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不是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喜爱。像目前如此,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不然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方法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