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化学  数学  初中  高中  英语  小学 

给孩子是我们的空间

   日期:2024-09-12     来源:www.yljhjp.com    浏览:707    
文章简介:没太重负担,方能培养兴趣那时老师很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

没太重负担,方能培养兴趣

那时老师很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目前的教育负担太重,孩子们没一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成长的土壤。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大家的学习很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只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游艺课包含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非常轻松。大家那时没任何家庭辅导。因而学得非常轻松,也非常快乐。上学时,我就借助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本。我先是在圣约翰大学学习,那是一所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有最好的教学条件,图书馆书报杂志不少。老师很鼓励大家去图书馆广泛阅览,培养兴趣。另外,老师还教大家如何阅读。大一时,大家天天去图书馆看报,有一个英国老师跟大家讲天天如何看报。他说读报是有办法的,读报时要问自己:今天新闻中哪条非常重要?为何这条新闻非常重要?这条新闻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不了解就去查书。后来大家根据他的办法去看报,真的非常有收成。将来我把这种办法用在念书、做研究上。这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学校管理既要严格,又要留有空闲

大家从中学开始必须要住校学习,从礼拜一到礼拜六,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念书、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没这个条件,学生受外面影响就比较大。那时的大学是非常有贵族味道的。当时我非常穷,考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我姐姐在上海教书,有崇洋思想,期望我到圣约翰念书,但圣约翰的学费非常贵。姐姐的同事了解后就把她家当作财产储存的皮衣当掉,接济我念书。

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我一边上学,一边给工部局(当时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设立的行政机构)做翻译。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学校通过考试获得了一份工作,如此就应对了学校的成本。我感觉那时的教育办法有好的一面,学生有空闲从事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有空闲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目前的教育给家庭和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孩子没我们的时间。目前清华、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寻求势必兴趣与偶然机会的结合

那时中学小学有很多非常出色的老师,我的老师让大家平常感觉非常轻松。我想必须要轻松才能学得好,紧张是学不好的;不是重压越大就学得越好,重压太大学习成效就不会好。孩子不管不可以,但不可以管得太多。我倡导教育要提供宽松的环境,大家当时的老师强调兴趣,觉得不感兴趣是学不好的。势必的兴趣同偶然的机会结合,就能收获事业。语文改革也是这样。

语文改革是语文自己进步的势必,不是人为的、简单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拟定汉语拼音策略,只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今天搞拼音策略就未必能成功,由于现在存在一种复古思潮;在文革期间也不可以,由于那样就会被批为洋奴。

先把白话学好,再学文言

我不觉得读了文言文就能写好文章。《光明日报》记者问我怎么样看待有人倡导文言这件事?我说21世纪倡导文言是年代的错误,要先把白话学好,再学文言。白话文言二者语法是不同的。你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文言学不好,白话也学不好,反而把孩子子搞乱了。你可以学古时候的语言,但要选修。古汉语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一种专业,非专业的人不需要学不少的古汉语,接触一点就能了,但白话文必须要学好。从教育的角度看,是先知道现代,再知道古时候,而不是先知道古时候,再知道现代。你白话学好了,古时候的东西就能自动学了。

举例,我受邀请去了日本,才了解日本小学生就用铅笔,不需要毛笔、钢笔,由于写字便捷。书法是一种艺术,是少数人的事,不喜欢就不需要学。写字是每个人需要学会的本领。日本教育重视实用书法,初中生也不需要毛笔写,只有搞艺术、搞书法的人才用毛笔。

他国好的东西,大家都要学

在教育上,大家要非常不错地学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语文教育和大家相近,大家可以借鉴。

我还想谈谈宽松的教育环境的重要程度。我的曾外孙6岁从美国回来,在看英文的福尔摩斯。他们不评什么“三好学生”,觉得评等级排队会使其他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老师并不布置家庭作业,他们回家后没作业。念书都是自动的,不是强迫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办法与大家目前的非常不同。我在中学时,每学期也要考试排队,平常则没,老师也不会处分成绩差的学生,不会看不起他们。处分学生不是一个好方法,那会压抑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影响健全人格的进步。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大家培养学生,要使文科学生知道理科,理科学生赏析文科;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这同大家倡导的全方位进步相近。比较前苏联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前苏联是培养专家,出来就是非常不错的工程师;美国不去培养高级工程师,但大学生将来进步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对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应该是了解的。

领袖人才的产生,还要靠兴趣

领袖人才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不是学校教育可以培养的。中学阶段应该给学生兴趣培养提供机会,你给他灌输东西,脑子装得满满的,他就没我们的空间和兴趣去学东西了。沈从文早年非常穷,没老师指导,小学都没毕业,他的知识是自学来的。他一个人说是“乡巴佬进京”,哪个理他?他写的小说像法国小说,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译小说掌握的,这完全凭兴趣。有人看小说,看到半夜还不休息,是由于感兴趣。

“双文化”年代,要掌握容纳两种文化

有很多人笼统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这是错误的。你要谈文化,第一要了解世界文化史,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史。我觉得,目前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国际现代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部分是现代整个世界文化的一同部分,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传统文化,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包含本国的文史哲,包含本国的宗教、艺术,具备本国特点的。笼统讲东方、西方文化为何不对?西欧文化和美国文化放在一块才是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含西亚、南亚和东亚文化。中国是三个“东方”之一,有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比较了三所大学课程,中国今天有名大学的课程主要来自欧美,3/4是外国的,物理、数学、化学是外国的,是国际现代文化,1/4是国内的,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缩小,国际现代文化在扩大。大家目前处于“双文化”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一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并不矛盾。我既能听昆曲,又能听现代音乐,由于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