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高中  化学  初中  数学  小学 

当孩子初露才华时 爸爸妈妈该如何?

   日期:2024-12-03     来源:www.yipinnv.com    浏览:541    
文章简介:“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   有些孩子,智商发达,聪明过人,在非常小的时侯,就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引人注目的早慧儿童。譬如,识字早,识字多,文章、诗歌写得好,或毛笔字写得好,或画儿画得好,或钢琴弹得好、歌儿唱得好、...
当孩子初露才华时 父母该怎样?

“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

  有些孩子,智商发达,聪明过人,在非常小的时侯,就在某个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引人注目的早慧儿童。譬如,识字早,识字多,文章、诗歌写得好,或毛笔字写得好,或画儿画得好,或钢琴弹得好、歌儿唱得好、舞蹈跳得好,等等。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连连获奖。

  当今,在国内社会上,浮躁的现象处处可见。在儿童教育上的一个要紧表现是,“小书法家”、“小钢琴家”、“小画家”、“小作家”、“小诗人”、“小歌唱家”等等,高帽子满天飞。这类在某一方面暂露头角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掌声、鲜花、荣誉。这样过誉,到底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打上哪种烙印?在思想上导致哪种影响?非常值得父母冷静思索。

  孩子子的心灵非常脆弱,不堪一击。不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压抑、打击,还是过誉、吹捧,都缺少承受能力。有些经不住过誉的考验,开始流露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情绪,故步自封、不求进取,心灵遭到了污染。有些“不可一世”,小小年龄就滋长了“名人的脾气”。

  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是善良的大家所出乎意料的。“捧杀!”就像是一把“软刀子”悬在头上,正在威胁着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们!

  孩子还没有如何着,父母先“飘飘然”起来

  孩子身上出现这种问题值得关注,但并不可怕。由于毕竟还是孩子,尚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只须发现得早,准时加以引导,不会走太大的弯路。

  可怕的是,有的孩子的爸爸妈妈,面对“捧杀”的危险,失去了应有些警觉。孩子还没如何,爸爸妈妈却先“抗”不住了,飘飘然起来,就像宋朝神童方仲永的爸爸那样。

  宋朝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伤仲永》,说家乡有个孩子叫方仲永,相当的聪明。他家世代务农,家族中没念书人。可他四五岁时,却神奇般地能写出很好的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时人感到很惊讶,甚至不可思议。但到十2、三岁的时侯,写的诗就大不如以前了。到二十岁时,甚至就完全“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了。哪些原因呢?

  面对初露才华的孩子,方仲永的爸爸不是立刻延请名师,有针对性地培养;而是得意忘形,乐不可支,把方仲永当成“摇钱树”,带领孩子到处去给富豪家表演做诗,以求得赏赐。钱倒是赚了不少,结果,却把一个非常有才华孩子抹杀在摇篮里。

  过分地吹捧会把孩子的才智抹杀在“摇篮”里

  父母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只是“才华初露”,与真的成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不断进取,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要时刻提醒孩子,正确认识、估价自己,戒骄戒躁,永不满足,才能达到事业的顶峰。爸爸妈妈要当好孩子思想上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如果沾沾自喜于孩子的“一得之功”而不可以自拔,那对孩子是最大的威胁,弄不好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譬如,方仲永的爸爸就是“罪魁祸首”。

  有些“神童”,不只一生在学业和事业上一无建树,甚至是连起码的存活能力都没。譬如,宋朝著名的神童蔡伯郗,三岁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遭到宋真宗很大的赏识,曾亲自为其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圣时。”并授与“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让他在东宫伴太子(宋仁宗)念书。但蔡伯郗却是不思学习,整天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昔日的才华荡然无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靠皇帝恩赏苟活了八十多岁,最后落得个潦倒终生。后世人叹之曰:“碌碌无为,乞食终生,三岁之‘神童’安在?”这种凄惨的结局,与过分吹捧不无关系。

  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中国古时候就曾出现过不少的“神童”(或叫奇童),从小就表现出了特殊的禀赋和非凡的才能。遗憾的是,最后成才者却是寥寥无几。

  哪些原因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让人们“有情地捧杀”了。面对才华初露的孩子,父母不可以盲目乐观。

  爸爸妈妈要当好孩子的“哨兵”、“警卫员”、“领航员”

  成功的孩子背后,总是有清醒的爸爸妈妈做后盾。

  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卡尔。威特的爸爸,在小威特初露才华时,头脑就特别的清醒。小威特当时是相当的聪明,可以说是智慧超人。但爸爸却很禁忌其他人称他儿子为“神童”。他一个人也从不当面表彰、夸赞他的儿子。

  有一次,一位督学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老威特虽然赞同了,但他跟督学约定一条:“不管考得如何,决不要当面称赞我的儿子。”考试时,督学故意出了一些难点,然而,小威特解答得很顺利。督学大为吃惊,禁不住脱口夸赞道:“啊呀,他简直超越了大家的学者!”老威特一听,赶快纠正说:“哪儿,哪儿,这是由于儿子这半年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督学紧接着又出了当时大数学家欧拉考虑了三天才做出来的一道题,小威特只用了一杯茶的工夫,又解出来了。督学更是惊讶不已,竞完全忘记当初的约定,激动地向老威特祝贺道:“我应该说,你儿子胜过了欧拉!”老威特更不开心了,在桌子下面狠狠地掐了一下督学的手,脸色很严肃地说:“瞎鸟有时也能拣到豆粒,他这也是偶然的。”

  就是如此,小威特在清醒的爸爸教育和引导下,一直维持谦虚小心、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做学问的锐气一直盛而不衰,九岁考上莱比锡大学,十三岁就被授与哲学博士学位,十六岁被授与法学博士,并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

  老威特对小威特的态度,非常值得那些才华初露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效法。父母是生活道路上的引路人。要有效地防止那些本来非常有培养、进步前途的孩子们“夭折”,不使他们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父母第一应当切实加大自己修养,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荣誉和大家的夸赞,在任何时侯都要维持高度清醒的头脑,谨慎防范“捧杀”。

   本文来源赵忠心家庭教育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