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一篇文章《花300万买学区房,不如移民美国》在父母的圈子传开来,文章提到一位爸爸筹备买学区房,却遭房东临时涨价,于是愤然决定移民美国。
我是一个工程师,在硅谷,也是个六岁孩子的爸爸,儿子乳名叫“憨憨”,因此大伙都管我叫做“憨爸”!我也是为了孩子教育奔到美国的万千移民父亲中的一位,以我美国这三年以来的经验来看,我只想说:
你想得太简单了,美国生活不是你想象的这个样子,怎么样!
300万人民币够买房吗?
想烧钱在上海买高价学区房的,自然也不会想在一个美国小乡镇度过此生,一定会最佳选择一个工作机会多的地方大展拳脚,我就以旧金山湾区(硅谷地带)为例,这里是美国科技和革新的中心,好似在上海一样有不少机会。
300万人民币折合大约50万USD,看上去一笔不小的成本,那样这笔巨资在硅谷是不是足够买房呢?
上图是硅谷最新的房子销售统计表,从图上来看,硅谷最大的城市San Jose平均房价高达89.6万USD,这还不包含谷歌、Facebook、Apple这类科技巨头公司附近的房价,假如住在那些公司附近的地方,房价都得110万USD以上。
所以,和上海一样,工作机会越多,离公司越近,意味着这里的房价也就越高!
撇开企业的原因,咱们再来看学校。美国和中国一样,也有学区之分,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差距非常大,美国学校有个10分制的评分系统,10分是满分。
不少人有个误区就是,美国学校都是非常好的,都是美式教育,都能秒杀国内的学校。
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你能想象自己孩子的同学不少都是墨西哥人或者黑人吗?憨爸这可不是种族歧视,我在谈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由于墨西哥人和黑人家庭常见对教育漠不关心,对他们来讲孩子能读完高中就已经很好了,身边假如都是如此的同学,那你绝对不需要操心孩子上学了,保证轻松毫无重压,不就比其它学校的孩子少学点、成绩差点嘛!
因此,华人来到美国,冲着孩子的教育,一般都会选择10分的那种学校,而10分学校周围的房价是什么样子?
这是硅谷一个顶级学区的房屋,房子面积145平方米,三房2卫,开价是159万USD。房屋比较旧,建造于1959年,厨房的台面上还铺着那个年代特有些大白瓷砖。配得上这样高价是什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所房屋对应的学校都是非常好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10分的满分学校。
所以,和上海一样,学区越好,对应的房价也越高。
To 移民父亲
假如你想在一个有更多机会的城市找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并且假如你想叫你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那样注定你的50万USD非常可能买不起一栋房屋。
在美国,孩子真的非常轻松吗?
对于黑人、墨西哥人、甚至部分白人,他们的学习是非常轻松,真如电视里演的那样,下课打打球、聚聚会,也没什么作业的需要。
可是对于亚裔,尤其是华人,非常不幸,你的重压不会比国内小。
华人把子女送到美国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为了以后可以上美国的名牌大学,毕竟全球排名前50名的大学,美国就占了一半多。
可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率在逐年降低。
譬如麻省理工学院今年共收到19020份申请,录取1485名,总录取率为7.8%,而去年总录取率为8%;再譬如斯坦福大学,今年共收到43997份申请,共录取了2063名,总录取率仅为4.7%,而去年是5.1%。
愈加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大学都有个种族配给规范,为了保证每个种族人群受教育的公平性,会规定某个种族的名额上限。这一点貌似非常公平,但落在亚裔身上,却非常悲催了。由于亚洲学生的成绩常见好于别的种族,所以亚洲学生假如想上名校,需要愈加出色,比别的人种愈加努力才行。
早在199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托马斯•埃斯彭谢德教授就做了一个剖析,在同等分数段下(比如1200-1399分),亚裔学生的申请通过率(最后录取人数/申请人数)都是所有族裔中最低的。亚裔学生若要在申请通过率上与其他族裔学生平起平坐,其SAT成绩(美国的高考考试,当年1600分满分)需要高出白人140分,高出拉丁裔美国人270分,高出黑人450分。
我有一个亚裔同事,他的儿子今年正好申请大学,我忙不迭地向他讨教经验(憨爸非常不错学的^_^),他说他儿子筹备申请伯克利大学,早就听闻他儿子非常出色,GPA成绩3.9(满分4),我就一个劲地说,你家娃成绩那样好,一定没问题的!
同事告诉我,伯克利录取学生的平均GPA是3.86,亚洲人的GPA更高,他家娃压根不占优势。而且申请名校都要在高中阶段先学AP(大学课程),通常都是8门保底,并且必须要考到4分的好成绩才行,他家才学了5门,还不够数呢。
我不服气,可是你家娃才艺好啊,钢琴十级!
“十级有什么用?”同事继续叹气,“美国名校申请两个标准配置,一个体育,一个艺术,而且都要能出成绩。在申请伯克利的学生中,钢琴十级的一抓一大把!”
同事继续劝诫我,名校特别重视一个学生对一个技能坚持不懈的那种韧性,所以你必须要给娃选一门专长,从小就得练!而且这个专长还要冷门一点,如此才比较独一无二,我助你剖析一下啊,黑管很好,斯坦福喜欢;萨克斯也很好,容易出成绩;击剑呢,需不需要考虑考虑,藤校大爱;当然帆船、攀岩也都不赖!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一个师姐,大儿子专攻帆船,高中阶段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今年申请的麻省理工;小儿子专攻攀岩,才初中已经是某个攀岩会所的常客,敢情人家早就未雨绸缪,为将来的藤校做好充足的筹备啦!
除去文静和体育两个标准配置,学科竞赛也是必不可少。这里遍布各种各样的数学、科学、机器人兴趣班,假如有幸进来一看,你仿佛有种穿越回了上海各大杯赛的感觉。
哦,对了,咱们这里也有奥数,前不久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小学奥数竞赛刚刚鸣锣开鼓,上面那张就是现场参赛的照片,数一数,上图那些稚嫩的孩子子里面到底有几个是白人呢?
为了上个大学,爸爸妈妈都拼得这么厉害,你说娃的重压能不大吗?
所以,不难理解,为何华人孩子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了,光是去年短短3个月事件,硅谷一个顶级学区就连续发生了3起华裔少年卧轨自杀事件,正是来自于学校角逐太激烈、爸爸妈妈需要太苛刻,致使孩子背负很大的重压而没办法自拔。
To 移民父亲
这里的华人孩子重压一点都不小,相比而言,国内孩子只须应对高考考试就足够了,一考定终身;而美国的孩子除去高考考试(SAT)成绩以外,还需要预先修大学课程、需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需要参加各种竞赛、需要培养各种专长,种种的这类都被纳入申请大学的考量范畴,你感觉孩子的重压能小吗?
关于美国梦
当然,移民父亲不少看法我是认可的,但就教育和生活这两样最重要的考量原因上,我感觉有必要说出我所了解的。长久以来,外面的媒体把美国生活和教育过度妖魔化了,美国有其好的一面,但绝对不是媒体形容的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咱们国家也没外面形容的那样不堪。
之前有个朋友从上海举家搬到美国,问起半年来的旅美感受,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这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外一个火坑啊!”
还记得我首次来美国的时候,接我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位东北大叔,估计60多岁年龄,头发花白了,还在忙着拉客。
我看他忙里忙外的还一个劲地傻乐,就问他啥事这么高兴。
他说,他当年是东北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一直崇拜美国,于是就在一次访美期间留了下来,由于没合法身份也找不到好工作,天天就是给华人饭店洗盘子、送外卖、做一些黑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晚上裹个被子睡在地下室。他一心想的就是熬啊熬啊,能熬到一个美国公民的身份,能熬到以后把孩子从国内接过来念书,这就是支撑他这么多年奋斗的一个意志。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拿到了美国公民,儿子也在分别7年后(对的,你没看错,这7年他没回过一次家),被他带到了美国,近期还申请上了伯克利大学。
我在恭喜他的同时,忽然问了他一句,假如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美国吗?大叔沉默了半响,幽幽吐出了三个字,“不了解”!
To 所有人
是啊,所谓的美国梦就是这么缥缈,永远也不了解梦醒了会身在何方;生活的选择也是这样纠结,大家永远不了解将来会如何。
其实无论人在什么地方,中国也好,美国也罢,生活注定不会那样轻松,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只有平和了我们的心态,努力过好当下,来到美国才不会感觉失落,身在中国也不会感到彷徨。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为了诗和远方,骚年们,请继续加油吧!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