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高中  数学  小学  化学  初中 

中国数学被引入英国学校, 看那些“洋插队”老师如何说

   日期:2024-12-12     来源:www.lggsgl.com    浏览:470    
文章简介: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关注,一批中国教师也因此受邀赴英,为英国学生上课。在此过程中,两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被BBC纪录片放大,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老师和父母的广泛关注。

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关注,一批中国教师也因此受邀赴英,为英国学生上课。在此过程中,两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被BBC纪录片放大,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老师和父母的广泛关注。但在参加交流的老师们看来,纪录片为博眼球夸大了冲突,事实上中英两国在教育上的共性要远远多于差异,两国的学生也各有优势。

文 | 严柳晴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几年前,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度夺冠。随后,一群英国教育家东渡取经。对中国教育,老外不吝溢美之词。日后证明,他们并非“客气客气”。中英教师常来常往。博航特等英国学校,请到中国教师赴英教学。有人调侃,这几年,教育界开始“洋插队”了。

中国老师的英国课堂被BBC记录。观众对这一幕记忆犹新:面对一群思维活跃、问题迭出的学生,教师板着脸说:“no debate now!”

“事实不是如此!”片中被拍摄的学校博航特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来到中国,在2016中英校长高峰平台上,对纪录片中的场景释疑。在纪录片的猎奇之后,可以听那些亲身历程“洋插队”的老师说说中西教育的差别、共性到底在什么地方。

1、相似点大于差别

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两次夺冠后,英国教育部副部长伊丽莎白·特鲁斯在2014年2月访华期间提出:进一步推行该项目,双方教师进行工作互派。

中英数学交流引发媒体关注,媒体人因此嗅到冲突点。BBC发起的一项研究项目,叫作“英国化的中国学校”。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邀请5名中国教师讲课。课程、作息均遵循中国学校的习惯。

片中充斥“中国老师语录”,中国孩子一听就懂,譬如:

“从没见过你这么差的学生。”

“安静!听我说。”

“不许问,别讨论!”

……

“BBC会需要大家配合,以中国化的方法教学,使纪录片更好看,事实并不是这样。”近期,片中被拍摄的学校博航特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来到中国。

他说,纪录片《中国学校》播出后,致使世人对中英教育交流产生误解。他讲解说:第一,来到博航特学校参与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学生,能力较强。由于BBC提出,期望挑选好一点的学生。

另外,中国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BBC也常常来“捣乱”。中国老师尊重当地的文化,并考虑以英式方法教学,而BBC非要他们“饰演”中国教师,以带入更多冲突。最后,BBC被博航特拉进了黑名单。

尽管在BBC的纪录片中,呈现出很多冲突,譬如有学生抱怨“中国学校就是一天12小时的马拉松!”但在事实上,中英两方的教育拥有共性:一方面,前去交流的中方教师,想融入当地文化,在教讲课程的同时,抱着学习的态度;其次,东西方的教育,本来就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校长觉得,中西教育最大的“一致性”在于高期待。这种高期待,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取乎其上,求之于中。取之于中,而求之于下”——在这一点上,英式与中式教育在深层次的动因上,有契合之处。

2、中国孩子强在哪?

“到了英国学校,我拿到课程的任务单,就傻眼了:课程单就是A4纸一张,6年级整个学年的任务都在这,包含加法、减法、乘法等等,无人研究怎么样上课。与之相比,上海老师翻阅课本、教参、课本,在英国很难想象。”武宁路小学的数学教师杨雪芹,于2014年11月在英国的Two  Mile  Ash School的Giles Brook Primary School交换教学。杨雪芹老师说,英国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缺少引导和示范。在大部分训练时,学生们写完后,老师把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抄写下来,而不会剖析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规律。

另外,英式的基础数学,对计算不太看重。英国教师需要学生用多位数表格式进行计算,过程繁琐。杨雪芹问孩子,为何不需要简单的竖式计算?学生回答:it's so hard。在课间,老师需要学生们做20道口算,那些英国孩子们,好几分钟都没做完,口中念念有词。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要轮着掰手指。

浦东进才实验中学的数学教师林徐劢在2015年11月来到英国,教授初一和初二数学。林徐劢说,英国学生的入门知识学会程度,远不如中国学生。譬如分式的基本性质,90%的中国学生都需学会;而在英国,面对相同的题目,即便是TOP level的学生,也会抱怨说:“太难啦”。

另外,英国学生学会的专业术语少。譬如,“二分之一”这个分数有“分子”“分母”两部分,中国学生人尽皆知,而英国学生压根不会说“行话”,只能说“ the TOP one ”与“the bottom one”。

3、英国孩子强在哪?

“上海教育的优势,时间非常紧凑,重点非常突出,模式设计好了、安排好了,学习太顺利了,欠缺了探究板块。”杨雪芹回国后,深思中英教育的差别:英式教育虽然看上去平平,但在教学上,愈加重视学习体验,看重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老师活问,学生活学。

在英国,数学教育与生活处处有关。譬如,老师以商场购物优惠为例题,把数学常识融入到日常。对于怎么样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英国老师尽心竭力——他们用各种电子商品,还设计千奇百怪的教具。在一堂课中,他们拿出半人高的筛子,每一面都写着问题。大筛子一掷,全班学生都被吸引过来了。

(视频截图)

中国教师都说,在英国做老师,不是一件容易事。林徐劢介绍,课程的时间分配,中英不同。英国的课堂采取“20+40”模式,20分钟教授,40分钟做训练。教师们花时间,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以满足学生。林徐劢说,她在当地担任初二TOP-level班级的教学,一个班内,分5个层次,可见,课程对老师备课的需要更高。

“在课堂上,英国学生说理能力很强,形象思维非常强。譬如,老师出一道数学题:四分之一减去八分之一,等于多少?学生画一个披萨——切割成“四分之一”,减去“八分之一”。再譬如合并相同种类项,英国的学生会萌生奇思妙想,用两个apple代表两个a,两个香蕉代表v——在英国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4、中式教师被哪个欢迎?

在英国教学,中方教师会面临很多问题,但寻求突破点并没想象中艰难。林徐劢说,譬如语言问题,乘法口诀中“八八六十四”,用中文朗朗上口,翻成英语非常难。另外,“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怎么样翻译?同去的老师创造了KFC法则,也就是分数除法法则:K——Keep the divider 维持第一个被除数不变;F——flip,第二个数,除数变成倒数;C—— cancel。“课后问学生,你们掌握了什么?他们说——KFC。”

尼尔·斯特劳格尔正在持续察看:中式教育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变化?“在中式教育体系下面,学习生物学方面专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表现更好。但现在,这只不过一个察看,大家不了解缘由,还正在探索。”另外,尼尔还说,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博航特的中式课堂当中,表现好像更好一点。

尼尔·斯特劳格尔开心地表示:部分学生更喜欢中国的数学教学方法。在题目很难的时候,普通学生未必会得到老师关注。但在中式老师的关注下,学生的自信技巧到了提高,他们更相信自己,更想表达了。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