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有2600余所,各种专业数也平均在500种左右,无论怎么样,面对这么庞大的数字,填报志愿就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但大家搞了解3个原则问题后,这个复杂的问题实质就比较简单了。
1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毫无疑问,学校第一
假如分数在一类上报志愿时,大家遇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我的答案非常明确,学校优先,专业第二。原则上优先双一流高校,第二是专业,以此类推。
为何要把学校放在第一位?
1999年大扩招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进步的方向,2018年,大家招了790万人,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实质录取率超越了90%,既包含上海、江苏等发达区域,也包含海南、内蒙古等相对不发达区域,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立刻迈入普及化年代。
对于这个数字大伙没定义,我举一个数字。
2018年,大家毕业大学生820万人,归国留学生51万人,合计871万人,2018年大家城镇新增劳动力1100万人,意味着80%的新增劳动力都是大学生了,这其中大约一半是本科以上学历。2019年,国家第三决定扩招100万名高职学生,今年全国或许会出现招生计划等于或者高于报名人数的状况。
在每人都是大学生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又何必从头筛选呢?给毕业学校设一个门槛,起码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另外,高考考试愈加水平化、简单化,录取上采取平行志愿,大学分层愈加紧急。最后在出口上,大学又常见存在出口把关不严,几乎没淘汰率,于是大伙只好回头看进口,起码进口还是有明确的门槛的。
不止是企业,各级政府都这样。2018年,上海修改落户积分政策,对于清华北大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再算积分,可以直接落户。注意,这个政策强调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包含硕士博士。为何?2018年清华本科只招收了3600人,但研究生招收了7400人。北大大概也这样,清华北大“含金量”最高的是本科。也是2018年,石家庄推出的吸引人才的计划中,毕业于985学校的学生不止是落户打折,而且买房不限购,政府还有补贴,租房也给补贴,去旅游景点免票,坐地铁也免票。
目前很多的出色高校在硕士生招生中一半生源都是走“推免生”,不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分数去录取,像大家高考考试的自主招生。在一些著名高校,部分专业几乎100%是“推免生”,社会考生没任何考试的机会。
选学校时有什么重点的尺子?
在学校的选择上,虽然政府已经停止了985、211工程,但作为一个学校层面的衡量,在短期用人单位还是会坚持这两个基本指标的,将来大概更换为双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高校。前者事实上就是原来的985+3所新增的高校,即新疆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后者事实上就是原来的211高校加新增的25所高校。只不过双一流明确是动态评估,5年一个周期,有进有出,这是应该注意的。
这里面有一个大学非常特殊,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家几乎可以一定,下一轮这个学校一定会进入到双一流大学名单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这所新兴的大学A+学科数达到18个,直逼清华北大,远远超越了浙大。
还有就是一些很独特的新兴的独立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如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他们虽不是211或者985,但整体水平要高出不少,进步前景也更好,值得特别考虑。
我想提醒的是一些985学校由于地域缘由,性价比比较高。
第一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只在西北,还不在西安,而是在杨凌镇。但这个学校是最早的一批985,比后来不少挤进985的高校其实更有资历,但其录取分数在不少省市大概只有211高校的水平,很值得考试报名。
通常来讲,西北东北985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学校很好,譬如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是当时在西北布局的两所综合性大学,后来西北大学撤销下放陕西,他就成了西北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再譬如吉林大学,也是东北布局的唯一的综合性大学,过去聚集了全国每个范围的专家学者。
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这个时候,每个大学本质上不同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区域的好一点,譬如上海,整体水平都比较高。另外,就是需要选择历史悠久一些的。要了解,大家目前近60%的本科高校,历史不足19年,都是大扩招的产物。一般来讲,大学还是讲究文化积淀传承的,历史长的老本科学校,还是优先选择。
2
专业,是根本不必坚持的原则
学什么不做什么,是一个常见现象,特别是对于出色的人来讲,这是全世界的一个常见现象。马云是学习英语的,百度的李彦宏北大时专业是图书馆,后来图书馆系招生困难,都改名叫信息管理了,只有马化腾是学计算机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跑道上都有成功的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当然,大家每个人的资质是有限的,决定成功的,绝不是大家进入了那个跑道,而是你的努力和用心。刚刚退休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原来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但研究生转行学经济了,虽然没成为网络大佬,他最后不是非常杰出?同样,俞敏洪虽然成绩优秀,当年想去美国留学,但却由于美国的拒签,留在了国内,但不甘于平庸的俞敏洪从托福培训入手,做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做到最棒才决定你的一生。
什么专业就业好?
花无百日红,没绝对的热点专业。每个行业大概10年都有一个起落,有的行业都可能没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时,石化等能源行业萧条,薪资都发不出来,读有关专业的人都纷纷转行。一个学化工的朋友念书时的班里最后只有一个人没成功转行。但15年后,这位同学却成了一个上市企业的副总经理。10年前,石化行业非常热,但目前,石化行业第三进入一个相对的低潮。
一样,大家大学毕业时,一部分人出国,一部分人去外企,一部分人去机关,一部分人去国企,不少学生为了逃离国企,需要交一笔钱才能走,末流的人才去私企。但目前恐怕完全颠覆了。这实质也是一种钟摆效应。
对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需要有正确认识。譬如你想去银行,不少人都会建议你学金融,但事实上大银行招人最喜欢的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统计。
前两天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该行营业额发布会上透露,他们去年新招的应届毕业生50%都是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专业背景,金融、经济、管理等变成了一小半。同样招商银行董事长李建红也披露,去年招商银行超越50%以上的人才是工科背景。
与此类似的还有公共管理。有一次在一个中学,一位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给在座的父母开心地说:你们想当公务员吗?那就来大家公共管理学院吧。当场就有父母笑出了声,为何?大家大伙可以去看看,近年中央各部委招收的公务员在专业需要上有几个写着需要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几乎没。这个道理也简单,很多的公务员职位实质是需要一个专业背景的,并不是没专业背景的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管理专业恰恰是“没专业”,在某种程度上说,要想做公务员,恰恰要离得远远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阶段)。
从就业的大趋势来看,有一些专业是可观的。
第一就是理工科专业。无论什么学校,工科专业就业都是最好的。大家对比2017年浙大硕士考试报名录取比,可以明确地看到,社会科学专业考试报名录取比都高达2/30人比1,但到了一些工科专业,总是只有2/3人比1。南开大学同样,公共管理专业高达58比1,但有的工科专业甚至是1比1。
缘由非常简单,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就总是有比较理想的工作,但文科专业,就算是211高校毕业也总是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能不参加二次高考考试以提升竞争优势。
美国也一样。美国对于国际留学生有一个OPT的政策,即对于留学生允许你在毕业后居留找工作与实习,对于学STEAM专业的,如数学、计算机、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给你3年时间,慢慢找,找到了,就能留下来工作。但对于学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的学生,对不起,只能给你10个月的时间,由于他无需,你快点走人吧。
3
地域,一个敏锐重点的原因
讲究地域,主如果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个人进步的问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眼界的问题,见世面的问题。在中国,没比北京上海更发达的城市了,也是很大学最聚集的地方,你见的世面有多大,几乎决定了你的认知与定位。
第二,这类地方总是也是最有进步空间的地方。和美国多数学校都在农村不同,大家很大学聚集的地方,总是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将来就业等方面,显然更便捷,更有机会。譬如实习,对于就地实习的人是多么便捷与便捷。
其次,越是经济发达区域,高校的教育水平也总是越高,譬如北京上海同层次的高校,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同理,江苏等地高校也总是比中西部同档次高校高出一些。之所以形成这种结果,背后应该还是整体社会经济进步水平悬殊而致使的综合结果。
对于北京上海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忠告,此条不合适你们,你们已经见过这种世面了,你们需要的是历练。最好离开当地上大学,你的收成会更大,由于你们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是磨砺,是淬炼。
还有一类城市可以考虑,这就是一些独特的非省会城市,最典型的是厦门、青岛、大连等地,这类地方不只经济发达程度超越了所在省会,而且都有一所著名高校,很可以考虑。
其实,高考考试分数已经给大家最大的限定了,3个原则卡下来,其实你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就更少了,在平行志愿下,还有哪些难点吗?
4
志愿填报10大误区与对策
误区1:觉得平行志愿可多次投档,没先后顺序
对策:把平行志愿政策研究透
分析:平行志愿的特征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平行志愿的6所高校在投档中只作为一个志愿,只享受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考生被投档,即便被退档,也不可以再投到本轮投档的其他高校。
平行志愿填报高校也有先后顺序,并且平行志愿的投档是在分数优先的首要条件下遵循志愿顺序进行的,投档时,电脑从考生第一志愿高校开始检索,假如考生第一志愿高校报“低”了,即使后面还报了与自己分数相当的“高”校,则也只能“优先”被第一志愿的“低”校录取了。
误区2:不自信看招生章程
对策: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分析: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含:高校全名、校址,层次,办学种类,在有关省分专业招生人数及有关说明,专业培养对外语的需要,经批准的招收男女孩比率,身体健康情况需要,录取规则,学费收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字及证书类型,联系电话、网址,与其他需知等。
这样来看招生简章里面的信息介绍很重要,不可随便忽略。
误区3:志愿之间没拉开梯度
对策: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
分析:志愿梯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尤为重要的。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减少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更不是不考虑,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考生对照往年的分数,平行志愿的最后一个学校要填一个保险系数高的。
误区4:全部填报热点专业
对策:“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分析: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父母客观对待冷门和热点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事实上专业没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点专业,对考成长远进步很不利。
热点专业分数高,角逐激烈,假如成绩不太突出,角逐实力并不是非常强的学生在挤热点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便侥幸被院校录取,因为热点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非常强,在就业选择和未来的工作中也非常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点专业”而又不忽略“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5:只凭专业名字来选择
对策:详细知道专业的内涵,如课程设计、就业去向等
分析: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进步方向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专业虽然名字相同,但仍存在肯定的差异。
因此,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必须要详细知道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知道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不是是特点专业,专业的实力怎么样,有无硕士、博士点,是不是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相同种类专业当中居于哪个位置,专业进步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怎么样,专业对学生的有关科目成绩和身体情况有无特殊需要。
误区6:不服从专业调剂
对策:是不是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
分析:当考生在考试报名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置。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拉开梯度,没学会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点、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不是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筹备。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大概与考试报名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假如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7:平行志愿没风险
对策:警惕“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分析:平行志愿填报虽然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同样存在风险,譬如:投档而被退档、定位不准确、志愿没梯度。
虽然教育考试部门从降低投档而被退档的矛盾出发把投档比率定位105%,但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或许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即使是A志愿退档,也将直接进入征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填报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原因大致有:高考考试分数在所有被投档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志愿不服从调剂。当然,假如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样,只须分数达到投档线,志愿服从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生将大大降低。
误区8:选专业是不考虑兴趣和专长
对策:选择专业要扬长避短
分析:在选择高考考试志愿时,要考虑考生的自己特质。选择符合考生特质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以后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好选择。
考生自己特质包含:个人兴趣喜好、个人性格特点、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就拿上边这个考生来讲,第一,爸爸妈妈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喜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有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怎么样需要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第二,这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交际。爸爸妈妈选择让孩子学医,以后当大夫必然要面对海量各种各样的病人。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点特点不合适当大夫,爸爸妈妈没考虑到这点。
误区9:填报志愿是父母的事
对策: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分析: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念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的爸爸妈妈还固执得有的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视孩子的兴趣、喜好,致使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非常大,给孩子导致不小的重压。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爸爸妈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考试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和前途。考入哪种学校,上什么专业,以后从事哪种工作,都是孩子我们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爸爸妈妈。假如爸爸妈妈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以后上大学就会导致一个被动状况,学习积极性会遭到打击。
爸爸妈妈关心孩子的将来进步,并对志愿填报十分看重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爸爸妈妈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应充分尊重孩子我们的建议。
误区10: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来报志愿
对策: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分析:在一些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分数线,以供考生和父母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父母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事实上,高校的最低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没办法准确了解。另外,高校的分数线存在波动,有些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剖析几年的录取状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系统依据考生输入的往年高考考试分数区间,给出高校录取平均分和专业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