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上国际学校,只看哪家最好,或者哪家最贵,这事实上是一个坑。不一样的国际学校有不一样的风韵。而孩子的进步也是很个性化的。第一要花时间想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有哪些,合适上哪家学校。
本文来源:《新民周刊》的专题报道,记者张襦心。本文由受参访者之一李锰老师推荐,李锰老师是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著名国际教育专家。
........................................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同意最好的中学教育,面临择校的时候,你的考虑范围会有多大?本市、本省、内地、大中华区域,还是全世界?”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抛出的问题。
七八年前,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这个答案还是本市公立学校一条船。但近几年来,国际学校或出国留学,早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企业家、高管、高知家庭的最佳选择。
小升初入学政策的变来变去,也让一部分被挡在公办学校以外的非京籍、非片内父母,被迫走上了一条“90后成长”的教育道路。
“洋教育”抢滩中国?
在官方语境中,国际学校仅为生活在内地的外籍学生开办,推行外国学制,不受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约束。中国籍学生,则需要同意“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一个涉及到“教育主权”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教育范围的开放一直呈审慎态度,2014年,北京教委甚至明确表态中止公立高中国际部的审批,然而这类都未能抵挡住入学需要的高涨和机构的办学热情。
五花八门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常常让“菜鸟”父母一头雾水。据汉通洋高考考试开创者吴越透露,连教育圈内都有不少人,以为中加学校、君谊中学等等就是国际学校。而对真的的国际学校,如顺义国际学校、京西国际学校等不甚知道,甚至闻所未闻。
那样这类国际学校都有哪些异同?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李锰老师回忆说:“早在80年代,使馆区出现了外交职员子女学校。比如当下的大韩国际学校、巴基斯坦使馆学校、德国国际学校等等,前期主要为大使馆的子弟提供服务,后来扩展到了在京的本国人子女。
到了90年代,外籍职员子女学校出现了,在北京大约有20所左右,最著名的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是由六个国家大使馆办的外交职员子女学校演化而来,还有京西国际学校、德威英国学校、耀中国际学校、哈罗英国学校等等。”
包含哈罗在内的国际学校,都需要学生需要是外籍或者持外国绿卡,有的甚至对爸爸妈妈的国籍都有需要。但一位匿名的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不少学校需要更不是那样严,学生以正在办理移民等为由,也能入学。“中国籍生源大概能占到20%-50%,这一块民不举、官不究,一般不如何特别公开。”
这样来看,以上两类学校至少在明面上,和中国家庭没什么关系,老板也都是外籍。而第三类国际学校的老板则都是中国人,中外学生同堂,李锰称之为“提供国际课程项目的中国民办学校”。
早在1997年,私立汇佳学校率先开设了IB课程。2000年,世青国际学校成立,率先采取了中外学生同堂的方法。此后“民办洋教育”风生水起,2005年乐成国际学校成立、2006年海嘉双语学校成立……
王府、中加、新英才、汇佳、树人瑞贝、拔萃等学校招收的都是中国学生。这类学校的创办者,多为房产开发商。有的特例则原本就是教育从业者,如世青的开创者王虹,原是北京五十五中主管国际学生的校长。
父母谈论最多的“国际学校”,却是一块“是非地”
在记者采访中,70%以上选择“国际学校”的父母,其实送孩子上的都是公立中学开办的“国际班”—基本上都提供高中课程,中考结束将来孩子就进入到出国程序。这里面有真的的国际班,只招收外籍子女,如清华附中国际部。
更多的是都是中国籍学生的国际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公办高中创办的“国际班”,几乎从诞生之初,就因其乱象丛生、利益链复杂,质疑声不断。
过去有段时间,公办中学热衷创办我们的民办校。初中是义务教育,不可以高收费。搞民办校,就能打着名牌中学的招牌高收费。国际班不过是以 ‘辅导学生出国留学’ 重新包装的小金库项目,收费更高。”一位父母告诉记者。
另有熟知状况的父母透露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国内名牌公立高中的国际部,多数是由外面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实质操盘,双方分成。教员工工则是由普通高中临时调往国际班。
一位教育界人士觉得:“ 第三方操盘也不必一概否定,但毕竟是两个主体,一旦双方闹矛盾,容易对学生导致伤害,过去在上海就出过这种事情。”
8月份,几所国际学校在上海相继开学或预备落户,一时有媒体惊呼:“国际学校抢滩,撬动上海教改”。而上述人士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真的的国际学校不可以招收中国籍学生,如何抢滩?
至于公立学校牵手的海外中学,这里面水非常深。在这类合作办学项目中,不少海外学校存在的价值,只不过为了让整个项目在中国得以审批通过,无所谓抢滩之说……”
父母非富即贵?
上国际学校的家庭,在普通人看来,一定是“非富即贵”。“某导演的儿子以前读的就是北京的国际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目前已经在纽约大学读大二了。”一位与其熟知的朋友告诉记者。
不少国际学校的招生办给父母留下的印象则是“傲慢”、“势利眼”。
而李锰则觉得:"建校第一年,世青学校有146个学生入学,中国籍同学仅有一位。05年前后大家的400多个学生中,仅20个左右中国籍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这类家庭中著名企业家居多,明星子女也不少。那时候大多数中国家庭并没上国际学校的需要,直到2007、2008年,需要才明显多起来。"
目前大富大贵的,要么买学区房送孩子上名校,动辄上千万,要么就直接送孩子出国了。北京国际学校的学费一年15万-25万人民币,多数学校都并无需大富大贵也能上得起。
孩子就读于清华附中国际部的程涛告诉记者:“我感觉父母分三类,第一类是顶尖的,比如姜文、倪萍、杨澜如此的名人。这种父母在选学校的时候更重视名头,不见得多理性。第二类是特别外企范儿的,有的父母在外企大公司任高管,孩子学费可以报销。第三类高知和新富家庭居多,小升初太费劲,把他们给逼得实在受不了了。”
程涛将自己归入“理智派”。他觉得:“有的人上国际学校,只看哪家最好,或者哪家最贵,这事实上是一个坑。不一样的国际学校有不一样的风韵。而孩子的进步也是很个性化的。第一要花时间想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有哪些,合适上哪家学校。”
择校的时候,程涛花时间把心仪的每家学校都跑了一遍,也请教了不少过来人。在他看来,京城的国际学校,大致可以分为“英范儿”和“美范儿”两大类。前者比较重视基础的东西,强调基本的技能要扎实,留的作业不少,很标准化。
后者的作业总是是一个团队留一个课题,完成得如何在学生自己,分数好的可以得到展览的机会。大概超一半的学生会很玩命,不可防止的也必然会有人混事。程涛期望孩子以后去美国上大学,选的是“美范儿”的清华附中国际部。
下面他看重的是学校规范与否。这位毕业于清华的“海归”说:“清华人本来就喜欢在清华边上扎堆,清华附中国际部就是一个清华海归学子扎堆送孩子上学的地方。学校比较规范,不少老领导的孩子都在里面,校方不敢乱来。”
毕业于北大的企业家海客说,送儿子上国际学校是由于他更崇尚素质教育。这是一位“心非常宽”的非典型爸爸。“我主要受海外教育理念影响,感觉生活非常漫长,学习课本常识的重要程度只占到20%-30%,而智商、情商、性格、品格、健康、快乐、维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类都非常重要。
从上婴幼儿园我就携带他各种玩,学三国杀、打游戏,从来没把孩子往上牛小的方向培养。他喜欢看书,从上小学开始就自己找书看,上互联网公开课学心理学。
小学前三年简单,每科能考100分,小学四年级将来每天看书,成绩就落到十几名,大家对他能否考上好初中,心里也没底气。他母亲、姥姥都急了,让我管管,但我顺其自然,不学也不逼。
最后是他一个人看到升学重压了才开始看重,考上了北大附中。这说明阅读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不可能差,只须他看重了,成绩自然会上来,父母要放开一点。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从小自己看书,一样考上北大。”
中考结束后,海客的儿子本想参加高考考试。他感觉假如上国际学校,以后出国念书烧钱比较多,4年大概200万左右的学习生活费。还不如把这200万省下来,以后给他做创业基金。海客觉得把钱投资在教育上值得,说服儿子上国际学校。
朱教授就职于北京一所名校,他将一双儿女都送到了国际学校,缘由是“国内高考考试太恐怖。总是有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两三年内都不能安生”。 身在外企的晓妤则在小学阶段就把儿子转往私校,有感于儿子在公立小学得不到“公平待遇”。
“平心而论,公立学校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培养还是挺很好的,但老师更重视自己班的升学率,对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还是固定的思维方法,非常安静非常乖的受青睐。我儿子思维活泼,坐不住,很吃亏。他的自尊心又强,我担忧过多的干扰会对他的开放思维导致影响。
还有部分父母则是被北京“史上最严”的入学政策挡在了公立中学大门外。有父母抱怨说:“在北京已经打工十多年了,孩子就是在北京生的,户籍所在地没房屋也无人,北京教委公告中考和高考考试无户籍的学生都不准参加。被逼无奈,一个打工者的子女也需要上这种学校出国留学,如此的人不在少数。”
留学就万事大吉?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无论当初父母是出于何种考虑选择国际学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觉得如此的选择符合我们的初衷。
但也有人士表达了对将来的担心。
“不少国外高中,国内孩子扎堆,脱离父母视线后,比富、逃课、谈恋爱、抽大麻、打游戏……内心强大,自控能力强的孩子低龄留学则更适合一点。”一位国际律师声称。
“假如回头再来,可能不会选择送孩子去海外留学,海外也没想象的那样好。”朱教授深思说:“哈佛性侵丑闻,一直都被捂着盖着,现在露出的只不过冰山一角;剑桥、耶鲁、哥大的学生酗酒也厉害。大家的孩子还小,更不是特别懂事,挺叫人担忧。
这类留学生中,最后回国的有多少? 朱教授给出的比率是在80%-90%。 “能出国的孩子,家庭条件都很好,奋斗精神就不如苦孩子多。出去将来举目无亲,水土不服,融入不了美国社会。我有个越南同学,十多大岁数就到了美国,本科在哈佛念的,英文好得不能了,但心理上还是改不了,台湾同学也是如此,一看到亚洲人就亲热得不能了。
这类孩子,比较下来,就会感觉还是国内更好。爸爸妈妈有地位,对找工作也更有帮助。他们回国将来,又会感觉跟美国相比,如此、那样不如意。所以父母和孩子在择校的时候必须要想好,得做美味苦筹备。不然还不如在国内上,咬咬牙,再苦也把高考考试挺过去,等上研究生的时候再出国。”
程涛也觉得:“不少孩子初中一天8节课,非常累非常压抑,暑假参加夏令营到美国学校一看那样轻松,立刻吵着要出国。父母也顺从孩子的意思,把他们先送到了国际学校过渡。这类孩子大学毕业了,自然也想继续留在美国,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得回中国,只有10%-20%能在美国办到工作签证。
即使拿到工作签证,6年内还要办绿卡,不见得呆6年就能办到。多数人回来之后会很失落,价值观不同,找工作,除去外语好,没其他优势。在海外念书,譬如上哈佛,一年学费5万USD,4年100多万人民币,回国年薪10万,眼看着留在硅谷得同学可能一年拿七八万USD,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大家需要去正视的问题。”
有一个数据对程涛所说的现象提供了佐证。中国留澳学生达12.4万,但新任澳大利亚教育部部长佩恩说,只有2%的中国留澳学生最后拿到了澳大利亚的永久居留权,大多数的国际生会选择回国找工作。
正如李锰所言:“当国际学校的大店面对国内同学徐徐打开之际,请勿急不可待地冲进去。理解你急于挣脱应试枷锁的心情,但国际学校不是灵丹妙药…”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