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病例:
小杨杨在婴幼儿园里,看到口吃的小朋友说起话来结结结
巴巴巴感觉挺好玩。于是,就跟着口吃的小朋友学。慢慢地在无声无息中,小杨杨说话也结巴起来。刚开始,只不过在偶尔的一两句话中带一点结巴,也没引起母亲的看重。但后来,口吃现象愈加紧急了,平常与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一开口就会结结巴巴。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回答其他人的问题,或是在人多的场所说话时,结巴的现象愈加明显,有时甚至急得满脸通红,直蹬脚。就如此,小杨杨时常被小朋友笑话或遭到冷落,以致于都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一块玩耍了,变得不喜欢说也不喜欢笑,一直一个人玩。小杨杨的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烦恼,携带他来到儿童心理门诊。
孩子口吃,可能要看心理门诊
案例点评:
小杨杨的表现是儿童口吃症。据统计,口吃的孩子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男生比女生多2-4倍,是儿童期容易见到的一种语言障碍。
口吃可以由多种缘由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岁以下形成的,尤其是在2-3岁时容易发生口吃。由于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成效要高于词汇记忆的成效,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已经不少,但学会的词语却较少,并且也不结实。当他们非常想表达我们的意思时,常会因一下子找不到适合词语,加之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进步影响较大,如此的孩子总是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害怕被其他人提问,害怕被其他人讥笑,所以不大想主动与人交往,常会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好的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4岁时出现的口吃是一种暂时性现象,是正常。伴随年龄增长,口语能力的提升,口吃现象会渐渐消失,爸爸妈妈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不然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口吃有哪些用途,使孩子对口吃越注意、越担忧、越紧张,口吃也会变得越明显,越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