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分之中蕴藏着两个鲜明的规律。
1、永恒性
天分不是人的兴趣,兴趣是心血来潮,狂热喜欢;当激情消失,便随时抛弃。有人喜欢唱歌,二个月将来爱上了跳舞,半月后开始作文投稿,三周后,又对游泳如痴如醉,这就是兴趣。兴趣随性变化无常,是一种靠不住的东西。
天分是一种使人在心灵上感到神清气爽、在才智上感到一柱擎天的巨大力量。人一旦挖掘到了其天分的范围,那他就会从童年、少年,年轻人、壮年,中年、老年至暮年甚至下一代都会研精钩深、匠心独运。大家可以看到,从柏拉图的哲学,李白的诗,米开朗其罗的雕塑,关汉卿的戏曲,牛顿的科学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巴赫家族七代人的音乐,居里夫人和大女儿伊蕾娜的镭,老仲马、大仲马、小仲马三代人的文学,罗特希尔德家族八代人的银行,福特家族八代人的汽车,直至洛克菲勒家族十代人的石油,那些大家个个都将它毕生的心血、精力、才智和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各自的天分范围。
2、神奇性
天分使天分者具备一种神功妙力。泰戈尔七岁时,就能在二十分钟内创作出田园牧歌式的诗章。若换个其他人,即便是大学文学系的毕业生,再给他三天时间,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到头来也未必能写出那种清词丽句。一般讲,在音乐、绘画、舞蹈、诗歌、影视和外语等范围,人的天分在五岁时端倪渐显;数学、物理、化学、电脑和博物学等范围,人的天分要在十六岁时才能崭露头角;而在天文、哲学、美学、历史、法律、医学,心理学、科学和企业营运管理等范围,人的天分要等到在三十岁时才能妙绝时人。
每一个孩子在各自的范围里,都潜藏着不尽相同的天分,惟一的问题是爸爸妈妈应怎么样在日常去挖掘他们的天分?教师又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其学生的天分?爸爸妈妈和教师应该第一心怀义务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要在多范围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试探、察看和挖掘孩子的天分范围,具体说:可先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上试一试;如没兴趣,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试一试;如少激情,可在音乐、绘画和舞蹈方面试一试;如缺冲动,还还可在游泳、影视和电脑方面再尝试一下。
如此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察看、不断地挖掘,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孩子的某种天分范围总能被挖掘到。一旦孩子在某种范围可以作到举一反3、教一识百、融会贯通、匠心独运之时,就说明已经挖掘到是他一个人的天分范围了。孩子的天分被找到后若可以得到父母和教师的培养与关注,其崛起为天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