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李奶奶携带6岁的孙女小冰到福州儿童医院看病,她担忧我们的孙女得了多动症。“在家简直就没停下来的时候。”李奶奶提起孙女的行为直摇头。
“在学校如何?”接诊的福州儿童医院成长发育中心儿童保健副主任医师薛漳问。李奶奶说,在学校老师倒是没说什么。
薛主任介绍,像这种的状况不少见。很多带孩子来看多动症的父母都感觉孩子在家太闹太吵,但其实可能他只不过“窝里横”。
在学校经过老师的教会、小朋友之间的相处,孩子就能非常不错地适应生活,表现得非常不错。一回到家,父母爷爷奶奶全部都宠着孩子,让他们为所欲为,当然也会在一定量上影响其行为和语言。所以,“窝里横”的孩子,未必就是多动症。
还有不少父母同李奶奶一样,老感觉孩子是多动症而带其到这里看、那里看,如此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儿科陈达光主任介绍说,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这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有的父母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质的。孩子们需要通过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来认识自然和社会,所以建议父母不要随便给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
“多动症不是父母依据孩子的行为就能判断的,”福建心理协会委员詹锦华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多动是父母的焦虑和教育方法引起的,临床上判断孩子多动症有很多标准,不是肉眼看到孩子比较调皮就是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