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高中  小学  化学  数学  初中 

关于择校,父母最不该问的问题,你问了几个?

   日期:2024-12-10     来源:www.vs2358.com    浏览:616    
文章简介:在教育的视界里,择校是父母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总是会有太多的疑问,在问校方的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尽管每一个家庭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总有那样一些最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你不能不关心的。

在教育的视界里,择校是父母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总是会有太多的疑问,在问校方的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尽管每一个家庭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总有那样一些最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你不能不关心的。北京培德书院校长钱志龙在择校问题上,对父母就有一些特别中肯的建议,关于一所学校办学品质的核心,那些父母最应该问的问题,你又问对了几个呢?

文 | 钱志龙    编辑 | 吴妍娇

择校对父母来讲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跟线上线下近万名父母的接触中我所察看到的各种纠结焦虑,患得患失,也体目前父母择校时完全不知该问什么问题上。

其实,参观日的父母提的问题有没水平,有没问到点子上,有没问到“甜点”或“痛点”上,都是父母和学校相互选择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所以我决定暂时放手培德校长的身份,和大伙谈谈“择校时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如不问”。

你最可能常常问到的

第一,能从网站和宣传资料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要问,那纯粹是浪费校长期。

第二,问出来会叫人感觉你不够档次的问题不要问,校长是不会跟你谈钱的事的。

第三,那些和学校价值观完全不符的问题,一问出来,校长就了解你们不是同路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父母个人的诉求并未必可以反映全体学生真的的需要, 不要试图让学校由于你的需要而改变。我很欢迎父母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甚至帮助学校看到一些大家所不可以看见。但归根结底,有关教学、课程与老师的问题,我感觉学校的主导权和不受干涉的独立性是应该遭到尊重和保护的。不然一个学校的进步方向会被一群甚至一大群父母绑架,最后偏离初衷。

你最应该知道的

我感觉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东西是Mission Statement,中文可以翻译成办学宗旨。这不是个虚的东西,它决定了这个学校以哪种理念去治校,用哪种办法去推行教育,旨在培养哪种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决定了这个学校是个哪种地方,聚集了什么样的一群人。

它需要细细推敲,常常深思,时时拷问,甚至可能因年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要紧的一件事却在不少学校被忽视,网站上一个或许一直都未被点开的栏目,点开了也只不过贴着一些可能是抄来的,唱唱口号的东西。

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我每年都要参加一个年会,叫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dependentSchools “国家独立学校网盟”。美国大概有10%的学校是私立学校,这类学校从属性上讲是私有些,但从性质上讲是独立的。我感觉独立这个词很重点,只有一个学校敢于探索,并勇于坚持他觉得是最对的教学办法,那他才可能有特点和有生命力。

在一次大会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校长说过如此一句话,振聋发聩:一所独立的学校要能坚持下来,需要要敢于独立于三件事情:一是独立于社会正确或不正确的普世价值观;二是独立于国家英明或不英明的教育政策; 三是敢于独立于父母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诉求。是不是能做到这三点决定了一个独立学校最后能走多远。

校训跟办学宗旨性质相似,内容有关,但它或许会更朗朗上口,会更精炼,会更容易叫人记住,所以也同样要紧。

大伙可以先想一想你母校的校训是什么,或者你孩子在读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假如它已不再被提及,不再被遵从,那都是件危险的事情。就拿我的母校来讲,北大的校训到底是什么?可能大部分人也真的不了解。但正由于目前不再被常常提及,所以北大已不再是大家当年的那个校园,更不是100多年的那个圣殿。

中国正在历程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民办教育遍地开花,各色的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能给父母提供更多的选择,父母可以有勇气有条件从他们不认同、不喜欢的教育里走出来。中国也一定会历程下一个时期,好的会留下来,不好的会被淘汰。创办人的办学初心,他的个人品格,对回报的诉求、对学校的存亡产生绝对性的影响。

再说的直白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不少资本把教育当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投资范围,这可能是一种幸运,也会是一种悲哀。由于假如办学的动机是盯上了父母愈加鼓的钱包,那就不好了。

我目前每一个月都会接到不少电话问大家需不需要筹资,需不需要开分校,想不想上市。我吓走过不少投资人,由于教育和别的产业不同,教育确实需要资本的介入来启动他的发生和成长。但教育也要敢于有一个不受资本捆绑和干涉的底线。

投资人和校长的关系非常微妙,他们的分工应该非常明确。在海外的学校通常都是有一个董事会,由一群跟学校没太多利益瓜葛,但有肯定投资理财或法律等专长的人来保证学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董事会去探寻并任命一个德才兼备的校长。而校长作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运营总监,全权聘用他感觉值得聘用的人,花他感觉应该花的钱。

为何我要在首页提到饭店?学校不光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地方。孩子们的成长发育,健康问题比任何东西都要紧。学校每天餐点的品质是一个学校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反映。

餐饮管理不光是饭菜是不是可口、营养、安全的问题,还有整个饭店的采买、运营、盈利模式也是很重要的,几乎每一个学校的饭店管理都是不同程度的腐败、低效和浪费的问题。学校根本上是一个提供教育商品的地方,像校餐、校车、校服如此配套服务其实最好是承包给更专业的人去做。

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光得是一个有效率的经理人,他更要紧的职位是学术带头人 。他的成长背景、学历学识、乃至求学办学的历程决定了他跟这个学校的缘分有多深,能伴随学校走多远。目前不论只收外国护照的,还是民营的当地国际学校,99%的一把手都是外国人。我这几年跟外国校长们交往中看到的是常见的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这类从国外高薪聘来的校长可能在他的国家做得非常棒,但他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异国生活的经验、是否足以去管理一所外国的学校?他愿不想,能否够放手他的年龄、地位和之前的经验或包袱和趾高气昂的态度。他是不是想去学习,去迎合,想花时间去知道中国孩子的诉求、困难、学习上的障碍?想去和当地的教育者去一同面对挑战?

这件事情是个遗憾,也是一个中国历史进步的特殊时期,大家还没完全摆脱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心态。但我相信以后必然会有愈加多的具备双语能力和国际教育经验的中国学者、专家来做中国国际学校的校长,这是必然走向,在企业界已经达成了,教育界也不会太晚。

你更应该关心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父母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身上。父母在看课表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课的时间上,喜欢去数每周有多少节语文课,多少节数学课。其实无论是什么国家的学校,小学六年的课程大纲不会差别太大,无非是那些常识。该学的东西终归都会学到,小学三年级不会的小学五年级他自然就会了。但假如所有向成绩看齐,那样一些更重点的东西或许会被忽视。

所以我更建议大伙去数一数孩子们天天有多少课外时间,户外时间,有多少时间在长脑子,有多少时间在长身体。这里我说的“走出校门”,不光是说走出那个physical的门,而是说他们有没机会脱离课本,走出教室,离开学校,摆脱老师们一板一眼的传授,从日常,从社会里学到些可能更要紧的东西。

作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父母都有各自的解析,所以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感觉天天做多少作业是适当的,然后再听听学校如何说。假如你们是吻合的,那我感觉是一个好的征兆,假如差别非常大,无论是太多还是太少,我都建议你转身就走。由于学校的作业政策不会由于你的需要而改变。

孩子们的识字率,他们的文学修养,还有最后他们能用英语或中文去交流、去表达、去获得常识的能力,总是不是取决于学校用的课本,而取决于孩子有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而且绝不是教程和教辅书,而是读他们自己想读的东西,可能跟考试无关的闲书、杂书,那些“没用”的书的机会。学校有没提供足够的书,足够的阅读空间,足够的阅读时间至关要紧。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和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别,每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光取决于学校的师生比率的设置。当然学生越多,每一个人得到的机会一定越少,但老师有没想让学生去多说话其实更重点。在课堂上用讨论和演讲代替记笔记和聆听,老师不再是常识的分发者而化身一个学习的Facilitator辅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这一点能否得以达成也是衡量一个新年代的学校的规范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无论年龄大小。学生天天都要有一段时间是由他一个人支配的,学校假如把孩子的时间都填地死满,孩子们被动地游走在每个教室和科目之间,没机会去想一想他一个人可以在学习中饰演一个哪种角色,能在学习中做什么决定,以后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指导、父母的敦促,就瞬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你可能不了解的

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校最重要的竞争优势绝对不是它的硬件设施,而是它的教学团队。老师在这个学校有没得到尊重和赏识,有没得到适当的回报,对他们工作的效率和持续的热情和激情是很重点的。

目前是一个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年代,学校在老师身上的投资直接反映它的价值观。当然,我感觉教育职位不是一个简单的用资金来衡量的职业。真心投身教育的人,他所期待的回报肯定不完全是物质的。要吸引来出色的老师,肯定不是光靠高薪,要留住出色的老师,需要为老师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成长的空间和达成自我价值的平台。

在教师聘用标准上,一个学校采取哪种立场和优先权,又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指标。学历要紧还是毕业院校的名声更要紧?专业素养要紧还是学习能力更要紧?一纸文凭要紧还是老师的生命体验更要紧?师德师品要紧还是教学能力更要紧?无论校长在面试时如何问问题,但有两样事情我感觉是底线:第一,对孩子无条件、无差别心的爱和包容,第二,与生俱来的对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老师的工作时间除去在课堂上与孩子面对面的接触,还有一些是隐性的,如批改作业和备课的时间,所以看老师的工作量不可以只看他教课的时长。老师假如没足够的时间去做这类隐性的事情,他愿不想能否够在下班后做这种事情,最后是考验老师的人品,教书就是个良心活,没底的。学校做人事编制,给老师排班的时候,有没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眷顾是学校的一种态度。

在如此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无论老师们是从哪所名校毕业的,从哪所名校挖来的,他们面对当今的教学职位都是有挑战的。学习的方法在变,学习的工具在变,学生们更在变,老师们不变,就会被历史淘汰。一个学校想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让老师们参加职位上的培训,去给足老师自我提升的时间,给老师跟同事交流碰撞、跨职位、跨学科、跨校区的去集体备课,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是不是真心的在做教育。

老师的培训有非常多种方法,经常见到的是公立学校的模式,每年拨多少经费送老师出去上课,听讲坛。但我感觉目前的老师最缺的可能还并非这类职业上的培训。老师本身的审美标准、人文素养、甚至穿着品味同样要紧。毕竟教学是件以心传心的事情,老师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

我常常提醒老师们,不要把自己当成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年级的老师,他们应该承担起一个孩子的导师如此一个艰巨的使命,我也期望老师们可以打破我们的局限,去挑战一些他们的教学专长以外的东西。

你最应该了解的

在私立学校,特别是国际学校里,父母饰演的角色是不容忽略的,父母和学校的关系尤为重要,很敏锐。是敌对关系?还是战友关系?是买家和客服经理之间的关系,还是同路人、共建者的关系?

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父母决定的。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父母护持的。而孩子们不少在校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最明显的反映。一个在家对阿姨不尊重的母亲,孩子肯定不会了解尊重其他人。

父母的声音能否被学校听到,对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平时运营都是至关要紧的。我不主张父母只能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父母应该伸出整个手掌,抄起拖把苕帚,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孩子们假如看到父母都在为学校做事,他们会非常高兴,对学校的怎么看,对老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都会改变。

父母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价值观,说到底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事情。假如一个学校的大多数父母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非常淡定的,非常清醒的父母也早晚会受影响。但反过来,假如这个学校大多数的父母是不焦虑的,他们对教育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解和认识,那他们就会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甚至彼此帮助,形成一种很和谐的共享共学的状况,那就是这个学校的最大的福气。

我鼓励父母对自己好一点,自己活的潇洒一点,父母之间不要只聊该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父母聚在一块也应该做一点大大家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报个亲子班跟孩子一块学古琴。

参观时你最该注意的

父母也不要过度依靠于在问答环节找到所有线索。不少事情,你们该睁开我们的慧眼,得源于己的判断。参观的时候,学校必然会把他最得意的地方展示给大伙,这是人之常情,但它肯定是片面的,是过誉的。但其实有一些细节,你完全可以用双眼,用耳朵,用手,甚至用鼻子就能感觉到,反倒会更直观、客观地帮你做出你的决定。

➜ 孩子们的真实表情

但孩子是不会说谎的。 看孩子的表情就会对你说,他们是倦怠,还是开心,是喜悦还是沮丧,是否enjoy their lives in the school。你们还可以看他们悬挂在教室墙上的作品。假如有些话,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呈现?我不是叫你们去看他们的绘画的笔法和方法,而是看他们是否展示出了孩子这个年龄该有些纯真无邪,本真,那些还没被这个世界污染的东西。

➜ 老师和孩子们互动的方法和温度

我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曾接待过一个上海名校的校长。参观完她很好心的把我拉到一边,无比真诚的提醒我说,“你们墙上贴的孩子的那个作品仿佛有错别字哦。”我当时就笑笑“由于他才小学一年级呀!必然会有错别字啊!但那有哪些关系啊?”

我最怕读的作文就是被老师批改后的,被父母辅导过的作文,虽然非常通顺,但一点都虚假,我只想通过孩子们稚嫩而质朴的语言里听到他们纯真无邪而真实的想法。这类东西,比所谓的无差别、无差错要紧的多,珍贵的多。

➜ 墙上孩子们的作品

除去看学生间的互动,看他们是不是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也要看老师和孩子们间的互动。不光是他们谈话时的措辞,他们的肢体语言,他们是否蹲下来跟孩子去对话?他们有没抱着孩子说话?还是把孩子逼在墙角训斥?我相信在国际学校里面,你们会看到跟体制内学校是不同的,少了训斥、少了罚站、少了当众批评。

➜ 家具的品质和摆设

我有一些公立学校的校长朋友,他们告诉我近期几年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其实挺多,有时钱花不完,于是三年两年就换一批全新的课桌椅,我感觉其实这并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我感觉家具,和校训一样,应该是可以流传的东西,是否百年将来,还会在这里?所以,家具的品质,它的美感,它的质地,它是否可以随着孩子一块长大?校友们多年后回来,还能否找到他当年坐过的椅子?这是细节,更是一种态度。

还有一个重点参考感官就是嗅觉。卫生间是一个你不可忽视的一个地方。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对你说们,孩子子的尿,其实是蛮臭的。不少学校把它当成一种正常状态:“对啊,就如此啊,无法的,这么多孩子子!”

但我感觉还是细节决定所有,假如一个学校想费心思,把卫生间如此微不足道的角落,弄到没味道,那他在别的事情上一样会用同样的细心细致和温度去做,这可能是打扫孩子的心灵,同时也是打扫大家我们的心灵。

➜体育设施的用法频率

我过去工作过的一个学校,设施相当的奢华。我当时还蛮得意的,常常携带父母参观,携带领导参观大家奥林匹克尺寸的游泳池,恒温的,还是臭氧消毒的。但有一天我忽然惊觉:哎?我参观了不下二十多次,但每次都是空的,里面都没孩子子。孩子们的体育课早就被改成了自习,不要说游泳,连出来透气的机会都没,由于怕孩子在操场上玩受伤,被父母告。所以,比起体育设施是否高端大气上档次,更要紧的是孩子们是不是有机会去用它!

➜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

择校其实跟买房一样,看过10所之后,你最后必然会看花眼。所以相信你的直觉吧,相信你看这个学校时的第一印象,他是否给你美的感觉?是否给你暖的感觉?是否给你一种信心,我的孩子在这里长大,他会变的高雅,变得斯斯文文,变得有情趣,变得爱学习,变得热爱生活,擅长交流,敏于考虑。

你可以拿一张纸,不要多,只用三个形容词形容每一所你看过的学校,最后把校名遮起来,只看那一列形容词,最接近你的价值观的,就是它了。

你最该问我们的

问了学校那样多,但我再想提醒大伙,一年365天,开学的时间,国际学校是177~193天之间,半年。一天24个小时,学生早上来,晚上走,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的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非学校,而是父母自己。

请你们勇敢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勇敢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不要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买家和旁观者,做父母该做的事情。所以这张PPT对你说们一些该问的问题,你们该做的功课。

我的同事,道禾学校的副实行长小风老师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乖的孩子伤最深,由于他身边住着一个最爱他的陌生人”。

不了解你们是不是听懂,我品味了很长时间,父母总是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不自查。我一直非常遗憾我救不了太多学生,所以我期望我可以通过父母来帮助孩子。为父母提供一点考虑的空间,叫你们成为更淡定而不焦虑的父母,有更将来导向和人性化的教养理念。

大概的话,也请尽可能不要依靠于学校的校车接送,我期望父母可以挤出这个婴幼儿教育的时间,我说的不是生育而是养育的“育”,去多陪陪他们,去听听他们说话,去真的的关注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他们的将来不该由你来全盘设计和操纵,要参与不要干涉,这里面有微妙有什么区别。

但既然有学校如此的一个产物,它定有它独特的功能。易子而教的意思就是说,有的事情可能确实是亲爹亲妈没办法达成的。那你就回去想想学校到底可以助你做些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个学校,它的设置,它的理念,是不是可以助你达成如此的一种诉求。

那最后还是在强调念书的功能和意义。问问你一个人,问问你的全家,要塑造一个书香门第不是说父母在一边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一边给孩子说:“儿子你好好念书啊!不好好念书以后扫大街。”

你最该问孩子的

我最喜欢的阿拉伯诗人纪伯伦说:孩子是搭在爸爸妈妈弓上的箭。他有一天注定会离开你,尽快的让孩子成为他一个人的主人,叫你的存在成为他坚强的依托,但不是他随时的依靠。更多地给孩子一些考虑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给孩子一些叫你了解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机会,我感觉比什么都要紧,比之前的PPT内容更要紧。

所以假如你还没做的话,请你花一点时间去问问你的宝贝一下这类问题,我感觉你或许会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收成,你或许会帮助自己做出一个更明智而善意的决定。

近期看到一则微信,是博雅小学堂做的一个调查,她们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感觉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些父母或许会感觉大家疯了!我的孩子才三岁,你要问他一个我一个人还没想了解的问题!然而,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无论是多大岁数的孩子,只须他会说话,你就问问看,他必然会给你一个惊喜,甚至给出你择校的规范。

还是那句话,不要依靠专家学者对你说所有些答案,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父母,我感觉更多的考虑源于你一个人,更多的答案也源于你。

培德从创校初始就提出了三代塾的定义,大家不但给父母开了各种雅文化课程,也会按期举办公益父母讲坛。期望让父母,即便不可以送孩子来培德上学,也可以把这里当成一个可以提高自己、净化我们的空间,和大家一块一同为孩子们塑造一个更不急于求成,更放眼将来的成长环境。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