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赵女性说,儿子在清华附中上初中三年级,因为离家远,每周仅回来一次。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需要父母操心,但从住校以来,她感觉儿子和自己愈加疏远了,一天也难得说上几句话,每次在家待的时间也愈加少。
北京十二中初中三年级班主任宋华觉得,初中住宿生年龄偏小,大半时间待在学校,回家又要做功课,和爸爸妈妈交流的时间本来就少,加上有的爸爸妈妈的表达方法不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程度,会感觉自己被父母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对家庭就会有疏离感。假如任其进步,不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还大概影响学习成绩。
李红梅建议,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将家庭中的一些事务和孩子商量,让孩子知道家的现状,甚至可以让他决定一些事情,譬如家具的添购、摆设的变更、家庭活动的安排,甚至家计的管理、收入支出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如此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其次也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价值,从而提高自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孩子自然会打开心扉,主动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