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学习5的加法》,本次说课分为四个部分,
婴幼儿园大班《学习5的加法》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程。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是什么原因由于本课在学科常识体系中处着尤为重要的基础用途。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
1、引导婴幼儿在察看、操作、考虑、表达的过程中初步领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婴幼儿学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一样的办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学会肯定的学习技巧,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婴幼儿察看、操作、考虑、表达计算过程,而难题则是婴幼儿掌握几种不一样的办法计算5的加法。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使用了摸花片给婴幼儿猜的形式引导婴幼儿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使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婴幼儿明确操作的需要和进行操作的办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解说、比较的办法,将婴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婴幼儿察看剖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益于突出教程重点,突破难题,符合婴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
第三部分:说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办法及方法,我教给婴幼儿一些学习的办法。操作法是婴幼儿学数学的基本办法。婴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婴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婴幼儿去探索、发现,如此的学法可以让婴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婴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婴幼儿的学习状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婴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办法,学习速率慢的婴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察看的办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八个小点。
第一点: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基础用途。我筹备了一个小摸箱,告诉婴幼儿里面装有花片,双手伸进来摸后,告诉婴幼儿摸到花片的总数和左手的花片数,让婴幼儿猜右手的花片数,依据婴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与婴幼儿一块游戏,加大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防止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二点:新课导入。
我出示了一张图片,告诉小朋友:李爷爷很长时间都没去看看他种的南瓜孩子了,这天,他走到南瓜地里,远远地看到四个小南瓜在地上,他走近去看时,咕咚一声,掉下一个大南瓜,把李爷爷吓一大跳,
资料共享平台
《婴幼儿园大班《学习5的加法》说课稿》。请问小朋友们,地上一共有几个南瓜?创设具备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婴幼儿自然地进入包括着数学常识的情景中,能让婴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了婴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我们的思想和需要强加于婴幼儿。
第三点:婴幼儿借助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因为婴幼儿的思维特征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婴幼儿形象思维与常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婴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进步的过程。我出示了5张机器娃的图片,婴幼儿进行察看后,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引导婴幼儿依据机器娃的特点用小方块进行列式。并让学习速率快的婴幼儿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速率慢的婴幼儿进行有序地察看。允许婴幼儿用不一样的办法计算,体现婴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特点。
第四点:课间操。边拍手边读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婴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些用途,我允许婴幼儿离开座位自由地唱和跳,更是遭到婴幼儿的欢迎。
1加1等于2,2个小朋友在唱歌,1加2等于3,3个小朋友做游戏,1加3等于4,4个小朋友写大字,1加4等于5,5个小朋友敲锣鼓。
第五点:通过5以内的加法,渗透加法交换率。
我给婴幼儿1、2、3、4、5、+、=、7张卡片,请婴幼儿帮它们适当的排序。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可以有多少种排法?为何?婴幼儿回答是依据加法交换率。
第六点:数学游戏活动。
我出示了信箱五只,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婴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有信。每个人一封,并写好婴幼儿的名字。我说: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小朋友快来看看,信上写的是什么?请每位婴幼儿从我们的一组中拿源于己名字的信,信里有一道式题,得数是几就投入几号信箱。
第七点:引导婴幼儿对本课所学的常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掌握了什么?是如何算出4+1的得数?那样,1+4等于几?你又是如何想的?
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婴幼儿巩固所学的常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便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模仿课间操的儿歌,引导婴幼儿进行创编。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让数学不再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