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掌握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孙云晓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他的一系列教育看法遭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常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一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好习惯是健康生活之基”等等。
童年,是一个漂亮的名词,也是人一生中最好看的好、最开心的时光。然而,愈加多的爸爸妈妈们却以追求成功的名义,牺牲了孩子小时候的快乐。对很多孩子来讲,童年的印象充斥着永无休止的专长班、培训机构。据调查,2005年暑假全国城市中有48.6%的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种培训机构,其中小学生占64.4%,初中生占39.1%。其中很多是学习才艺的专长班。而不少孩子参加专长班并非我们的愿望,而是爸爸妈妈的愿望;并且有99%的孩子并非非常合适专业化练习和学习的。
诚然,学习才艺可以激起孩子的潜能,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甚至让爸爸妈妈的理想变为现实。大家也看到了成功的范例,吕思清、朗朗的年少成名让爸爸妈妈们看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机会。于是,更多的孩子被送去培训机构学习才艺,更多的爸爸妈妈期望自己家里也能培养出神童。
然而,据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爸爸妈妈的调查证实:50%的琴童遭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调查发现,11.4%的爸爸妈妈有时打骂孩子;33.3%的爸爸妈妈偶尔会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听话”常常遭到爸爸妈妈批评;21%的爸爸妈妈常常威胁孩子;40%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另外,47.4%的琴童极少有玩的时间。
因此,有时学习才艺也会成为把孩子引向痛苦深渊的悲剧之源。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己的潜能特征和独特的兴趣愿望。据哈佛大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孩子至少有8个智能,而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假如强迫他们去学习一些他们潜能并不突出的才艺,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畏惧心理,与一种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你不可以,你真笨,你是个傻瓜”这种声音会一直萦绕在他们耳边,随着他们的整个成长岁月。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童年的阴影总是会笼罩人的一生。如此“望子成龙”的结果或许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创伤,出现适得其反的成效。所以,送孩子学习才艺须慎之又慎,不可盲目跟风。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一样的进步基础和志趣愿望,送孩子学习才艺还要依据他们的潜能特征和兴趣喜好来选择。爸爸妈妈第一应该发现孩子的爱好什么和善于什么,并对此深入知道。只有先知道孩子,才能真的帮助他们,在适合机会培养和进步他们的潜能专长。同时,爸爸妈妈们还要聆听孩子我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国内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了儿童的权利,所有关于儿童的事宜儿童都有权表达我们的愿望。所以,要掌握尊重孩子,没尊重就没教育。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的是,应当保证孩子休闲娱乐的权利。快乐、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谛,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由于孩子在尽情玩耍的时候不只极其有益于身心的进步,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对于孩子来讲,吃好穿好固然是需要的,玩得好更为要紧。因此,不要用成人的选择挤满了孩子的每一天,而要给孩子的自由进步留出广阔的空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误导成角逐越早越好,致使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产生了较强的功利心理。这完全背离了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规律。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质状况,不适合对他们提过高的需要,不应付其过分栽培,一味追求十全十美。最后,由衷期望那些依旧趋之若鹜送孩子学习才艺的爸爸妈妈们可以醒悟: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使命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真的的爸爸妈妈要做童年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