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还记得去年哄动中英两国教育界的英国BBC 纪录片《大家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几位中国老师以开天劈地式的魄力在英国学校任教四周,在聚光灯下“验证”了中国教学方法的高效性,顿时在英国和中国两地引起一片哗然:有人忙着自我反省,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感觉为中国人出了口气。
那你是不是了解在同一时间,在中美两所顶尖中学之间也上演了一场极其精彩的对决,其最大特征是教师团队之间的直接PK,彼此打分,过程精彩,结果让人相当意料之外。
拉开帷幕,让我先来介绍两位主角入场:
人大附中
即“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所公认的中国牛校,在咱中国这块土地上还用介绍?即使在境外,人家于201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打造了分校,此举在中国的中学,数一数二,甚至连人民大学也只能望尘莫及,简直牛冲天了!
Avenues学校
坐落于纽约,由耶鲁大学前校长发起,两位最顶级的美国高中前校长(Philips Exeter Academy 和The Hotchkiss School)一同掌舵的双语学校,筹备将来10年在世界20大城市打造分校。该校现在已经扎寨北京,校舍占地300亩,准备建设中。虽然分校还没有建成,但好莱坞的老帅哥汤姆·克鲁斯已经把女儿送到纽约主校区上学了。跟汤哥的女儿做同学,虚荣心简直冲破天了!
人大附中 VS Avenues学校,结果出人预料
事实上,两所学校在过去几年互访频繁,各自派出了精英团队相互观摩他们的教学。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在2015年,堪称年度最受瞩目的教师对战:Avenues学校派遣了7位数学和科学专家团队,在人大附中的本部驻扎了2天,主要知道数学和科学,领教了人大附中的招牌数学课;人大附中的访问团阵容充分展示中国人口的力量,派出了30位每个学科的代表,来自每个校区(本部、西山、国际部等),在纽约Avenues学校待了1天,观摩了数学和英文课,重点是体验美方以圆桌教学法著称的人文课。
两大神校PK, 堪比拳王泰森VS宗师叶问,看点多,遐想空间大,大家一定关心结果,但结果出人意料:两家都输了。人大附中和Avenues学校在察看他们教学之后,双方居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结论:“他们教学效率低下。”
两所这样受人瞩目和尊重的学校,如何会“教学效率低下”呢?简直不可思议!那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呢?仔细观看两家的招数,并进行拆招,你将彻底了解中美课堂之间的根本不同。
第一回合
Avenues学校 VS 人大附中
先听一听纽约Avenues学校的数学组负责人对人大附中的数学课做出的感叹:“这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美丽的一堂数学课。”多么直接并具备高度的评价,给予了大家中国的数学教学很大的一定,终于有人证明中国数学优越于美国的啦!
请切莫先忙着鼓掌,这既是客套话也是有感而发的大实话。倾听的艺术不止是理解他们说了什么,还需要捕捉他们有意省略掉的内容。只须听得认真,你就会发现这位美国数学老师措辞格外小心,评论人大附中的数学课至始至终未曾提及“teaching/教学”和“learning/学习”,好像并非在讨论教育。
旁听者听得着急又好奇,但需要耐住性子听这位美国老师继续娓娓道来:人大附中的数学课堂好似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戏,精美绝伦。老师是这样完美地输送了信息(information delivery),整个过程像一块蜻蜓点水般飘过常识海洋水面的石片,既没激起巨大的浪花,也没深入水底,因此“我”没办法确定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也不可以一定老师的“舞台戏”能否概念为教学。
美方已经出招,一个重拳直接打在脸上,人大附中老师当然毫不示弱,给予了迅速反击,非常自信地回话:学生最后是不是学到东西,并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学生的责任。这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你感觉呢?第一个回合结束。
第二个回合
人大附中 VS Avenues学校
大家再把画面切换到人大附中老师观摩美方老师的英文课。课堂近一个小时,十几个学生和老师围桌而坐,相互平视,就一本小说进行讨论。课后,几位中方老师表达了一同质疑:几十分钟的课堂,围绕着几个人物和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好像没什么标准和进展。最让人不解的是在课堂末,连一个明确的结论都没。旁听如此的课如雾里看花,感觉是外行人看热闹,故此中方老师怀疑美国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老师又教了什么?
中方出招,出的是快拳,连续抛出多个问题,Avenues老师全力反击,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并不会对学生的最后答案进行评估,我在乎的是他在过程当中的表现。这听起来也蛮有道理的,不是吗?第二个回合结束。
读者当裁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大家再来回顾BBC纪录片中的一位来自中国、教授自然科学的杨老师的自我评估:“我并不常常用实验设施,我直接告诉他们常识,然后在黑板上用很传统的方法板书,常识的传递全部在书本、试题与课堂笔记中完成。”由于如此“可以更快地讲课,让课程更有体系”。这是自己给自己打分,原来是这样!
比较两者,我用两个比喻:你是一颗种子,书本是肥料,念书是吸收营养叫你慢慢成长;或者你是一个容器,我把书本常识装进来,尽可能装满,然后慢慢消化和吸收。中国的方法重视常识的系统性,先教授大框架,然后根据现有成熟的构造体系教授要点,难怪在每次期末考或者升学考的时候,“查漏补缺”成为了教学的指导方针。美式的教学,常识系统性并不是重点,但强调学生去探索常识,培养能力,过程中逐步形成我们的常识框架,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由于我们的框架可能不完整或不成熟。那样目前我就要邀请读者来给这场对决当一次裁判:
若你是父母或学生,你倾向哪种教育?为何?
若你是老师,你感觉讲课的核心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你一个人更喜欢哪种课堂?
若你是办学者,两者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该怎么样结合?
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教育的选择,那是是每一个家庭我们的。虽然两家学校不谋而合地给了他们“效率低下”的评价,看上去都是输家,但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任何的互访和交流本身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有了碰撞,才有成长,所以两家在真的意义上都是赢家。中国目前是办学热,当学校可以从“叶问VS泰森”转变成“叶问+泰森”,做到真的的中西合璧,那样大家的下一代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