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去了一趟博物馆、科技馆之类,大家就基本不会再去,由于场馆学习的定义还比较陌生,而这也恰恰是需要深思并改革的学习技巧。
“上海有各类科普场馆两百多家,你去过几家?”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答案低于20 家。
在大家访谈的学生中,发现上海的学生去过的场馆不少,但不少学生觉得,这类场馆去过一次就能了,不必再去。
反观欧美的场馆,正愈加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为何关注场馆学习?
当学习科学家试图探讨“人是怎么样学习的”这一问题时,关注的不止是发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还包含发生在工作环境、场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社区、家庭等环境中的学习。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形态一般被叫做非正式学习。
长久以来,研究者把关注点聚焦于学校,而人的学习是在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以生态学的看法看,学习的生态由一系列能提供学习机会的情境所组成。
家庭、学校、同伴、互联网媒体等都是一个个社会小生境,每种生境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形态、资源,与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关系,不一样的社会机构占据了各自的生态位,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场馆所提供的学习形态有其特殊性。场馆中的学习既不像学校学习那样结构化,也不像家里晚餐时的谈话那样“随便”。
场馆是有意识地、为肯定教育目的而设计的物理空间,创设了学校和家庭很难提供的情境。场馆通过实物、模型的布置,配合图片、文字说明构建出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但场馆里没固定的学习步骤,学习技巧一般是非结构化的,是参观者可以参考各自的经验、兴趣自由选择的。
场馆学习的研究对于学习科学之所以要紧也正在于每一个学习环境的独特质。
以往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并不可以直接推演至其他学习环境。
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其独特的学习形态,对非正式学习环境的研究能补充大家对整个学习图景的认识,并对正式学习的研究具备反哺用途。
学校教育者为何需要关注场馆学习
关注场馆学习不只对于学习科学研究者、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对学校教师和父母同样有益。
通过研究场馆学习大家可以更系统地理解教育,同时深思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习科学的研究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不简单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经历,包括长期的爸爸妈妈与子女的兴趣协商、家庭活动的选择、各种教育情境中学习资源的提供。
譬如,孩子的学习兴趣总是是在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激起的。
研究者对孩子专涨知识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兴趣(譬如,关于恐龙、火车、太空等主题)是通过与爸爸妈妈的互动、观看电视、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形成的,进而产生深度学习,积累很多专题常识,渐渐形成类似学科专家的常识范围。
场馆学习对学生的早期学习心得形成有独特有哪些用途。另一个关注场馆学习的原因是大家身边有着丰富的场馆资源。依据2012 年底的数据,全国建有3589 所博物馆。而像上海如此的大城市,博物馆更为丰富,博物馆、纪念馆的数目达到120 所,其中行业博物馆达43 所,科普教育基地达到270 多家。
场馆资源可谓丰富多彩,是城市教育的优质资源,但这类场馆是不是被教师或家庭充分借助了,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场馆中的学习有什么特征?
理解场馆学习的特征,能够帮助大家知道场馆学习与学校学习的差异性,并考虑怎么样将这种学习整理到课堂教学中去。
1,兴趣和内在动机驱动的学习。
博物馆被叫做“好奇心的陈列柜”。在场馆中,让人惊叹、大体量的展项或可以动手操作的展品总是能激起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海蒂(Hidi)关于兴趣的研究,场馆中的兴趣激起过程从激起起的情境兴趣到情境兴趣的保持,进而进步到出现的个体兴趣和稳定的个体兴趣。
从学习动机上看,学校中的学习会受成绩、别人表彰等外在动机影响。而场馆中,学习的发生和保持主要依赖好奇心和个体兴趣的驱使。
2,情境化的学习。
学校教育常常被指责为抽象的、去情境化的。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者们觉得,常识是情境性的。学习是处于某种情境中的学习,它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相互用途的结果。
场馆借助其多样的展示方法、实物和实地,打造出学校没办法提供的空间环境和学习中介。这对学校主要依赖纸质教程和互联网资源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错的补充。
3,自由选择的学习。
当下的学校仍带有明显的工业年代特点,对学习内容、学习技巧和结果都有严格的限定,学习者没太多的自主空间。
场馆中,学生一般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什么、如何学、学多长时间、和哪个一块学。因此,美国学者福尔克(Falk) 也把场馆学习称为自由选择的学习。
怎么样将场馆学习的经验整理到学校学习中去?
作为教师,大家关注的是场馆学习能为课堂教学带来什么?怎么样操作?
场馆和学校学习的整理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环境的叠加,单纯地带领学生去参观一次博物馆并不可以带来多大的效果。
连接两种或多种学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习心得的整理。美国教育家戴尔曾提出其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如下图所示),将学习的经验分为抽象的经验、察看的经验和做的经验。
不一样的学习场景和媒介提供了独特的学习给养和经验种类。
教师作为设计者,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参观和课程的设计帮助学生把不一样的情境中的经验联系起来。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现在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经过设计的实地参观和结合课程两种方法。
1,实地参观
参观场馆是不少学校都会进行的一项活动。但大家在实质研究中发现,不少参观还停留于一次性的春秋游模式,学生的参观行为和参观旅游景点类似。教师对学生也少有引导,全权交给解说员负责。
而从海外的研究和大家的当地实践中发现,参观前怎么样设计导引活动、参观时怎么样提供学习支架和参观后怎么样与课堂连接都是需要设计的。
有关的场馆学习研究表明,假如教师在参观前为学生预先筹备必要的先前常识,学生在参观中注意力会更集中,且学习成效也更好。
参观时,假如教师能引导性地提问或设计辅助学生参观的学习单,则能帮助学生在纷繁的展品中聚焦适合的学习内容。
而参观后回到课堂的回顾活动能帮助学生巩固场馆学习的成效。
2,结合课程
另一种整理的方法是与学校的校本课程或常规课结合。
上海不少中小学都在开发有特点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这类课程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假如对照上海的综合型、专题型和行业及高校博物馆,常能发现对口的场馆。
在课程的设计和推行中可以反复参观同一个场馆,深入学习同一个专题;或围绕一个学习内容,参观多个场馆中的有关展项。
对于前一种状况,大家在实践中曾尝试让某校初中的学生反复参观同一个展品三次,并基于展品拓展探究。学生并未因此感到厌倦。每次通过察看、查阅资料又带来新的问题,呈现螺旋上升的研究轨迹。
第二类形式,现在上海也有部分以场馆学习为特点的学校,依托校外的专家资源,设计主题式的学习课程,将高校的研究所、博物馆、企业作为资源,围绕探究内容设计成系列的参观课程。
这两种设计方法点面结合,都能让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学科常识在生活、行业范围的实质应用,体验从同意者到发现者的学习身份转变。
本文来源:《上海教育》229期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