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
第一学期首次阶段性调查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应用 5 分
1.按需要填空。(2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金张藉旧业,__________。(左思《咏史》)
2.按需要选择。(3 分)
(1)小明马马虎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适合的一项是( )。(1 分)
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适合的一项是( )。(2 分)
吴人的祖先非常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静工作者采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大家的祖先那种伴有鸣鸣歌声的舞蹈哪儿去了呢?
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 积累应用 5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3分)
①有些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很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一塌糊涂,但蹄迹当然是有的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但凡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少独立考虑能力,念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同意状况;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同意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如此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本的“俘虏”,是没办法从中真的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可以把自己变成“书柜”;假如“只能看其他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其他人跑马”,就会致使思想的“硬化”,使念书的成效走向反面。思索并非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检讨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依据,还需要同时“自己察看”,“用我们的双眼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质,因此他强调“需要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念书的态度和办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质联系起来,加以察看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容易见到的书本中得出大家没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类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日常“古已有之”的很多现象的察看中,经过认真的考虑,觉得只须擅长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类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由于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好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的的教益和靠谱的常识,就需要可以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他既充分地一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收获,也尖锐
地指出了很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察看历史和社会的实质,认真思索,看这类文静作品到底是不是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认识文静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很多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可以揭示要害,看出实质。比如历来被觉得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些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所有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由于并不是‘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本,鲁迅之所以可以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准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由于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念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念书的同时,一直把社会实践放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对待书本的态度上,大家第一应该向鲁迅学习。
3.文章讲解了鲁迅念书的态度和办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4.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汇是( )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
5.“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意思是:________。
6.对本文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自然段中“如此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办法,着重剖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收获。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讲解。
E.本文不只引用鲁迅关于念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念书实践的事例来讲解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办法,将鲁迅的念书态度和办法与某些人作了对比。
7.鲁迅先生觉得陶渊明的风格是多元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来简要剖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8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历程。
②那些日子我一直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好像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日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何要如此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忽然出目前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料之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非常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子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什么地方。我有的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探寻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愈加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不过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日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如何还没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肯定是迷失方向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时,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龄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查看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要怎么样拐弯再怎么样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告诉你不知道,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外出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外出,一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患者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患者?……我沉默着,张口结舌。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突然不了解自己来这个城市做什么,甚至也不了解我要去探寻的那个人到底是哪个。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是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或许出于无知,或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或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患者”呢?!
⑫脚底忽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马上就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突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颊,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
8.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有哪些用途剖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非常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9.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成效。(4分)
10.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⑭段画线句。(4分)
11.剖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缘由。(4分)
12.依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5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狂人,诗中借指裴迪。
13.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诗中的“五柳”是指__________(人名)。
14. 试结合“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联,简要剖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种思想感情。 (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1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能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如果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5.上文选自《 》,作者柳宗元,字___。(2分)
16.讲解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名我固当( ) (2)其本欲舒( )
(3)字而幼孩( ) (4)得养人术( )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莫能如也 B. 故不我若也
C. 吾又何能为哉 D.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8.简析本文对比与映衬手法的运用及其用途。(3分)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8分)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牯牛也。力而有德,日耕山田二十亩,虽饥甚,不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希年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边,忽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即遽奔以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蹼而仰偃隘涧中,不可以辗。水壅浸虎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佛生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袒孝先。佛生益怒,率其子殴死孝先。希年讼于官。佛生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且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哪个为我雪恨耶?”牛闻之,大怒,抖搜长鸣,飞奔至佛生家。佛生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牴佛生,佛生毙,复牴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注解:舁:抬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吴宝之”中的“宝”字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纵之顺之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虎方垂涎牛背儿/方延客欢饮
②皆不直之/牛直登其堂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22.文中刻画的“水牯牛”有什么样的点性格特征点?请简要概括。(2分)
三 作文 40 分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需要:(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能透露个人有关信息。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
2018学年第一学期首次阶段性调查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答卷纸)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应用 5 分
1.(3分)(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2.(1)(1分)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
二 积累应用 55 分
(一)13分
3.(2分)__________
4.(2分)__________
5.(2分)__________
6.(4分)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18分
8.(2分)__________
9.(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0.(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1. (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2.(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5分
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11分
15.(2分)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1)( ) (2)( )
(3)( ) (4)( )
17. __________
18.(3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7分
19.( 2分)__________
20.( 2分)__________
21.(2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2.(2分)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 作文 40 分
请以“那一刻,我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需要:(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能透露个人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