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考试后,上海交通大学新一届学生的大学习物理成绩也有所降低,该如何解决?在2018年11月2-4日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平台年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作了题为“科学选才,育人为本,一流大学招生选拔与人才培养革新研究”的报告。其中就解决“新高考考试物理遇冷”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大家先抽出知道决这个问题的三个要素让大伙看一下:
将物理常识纳入高考考试的主科目
物理与数学合并成数理基础科目,加强赋分的网站权重
鼓励高校设立更多专业的物理选考需要,甚至扩展到医药、人文学科
考生内心OS:这可能不止是逼死文科生,而是逼死不少高考考试生系列......
对此,你如何看?
下面大家来看具体内容
↓↓↓
深化改革需要探究的4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7亿中国人同意了高等教育,高考考试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41年过去了,恢复高考考试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缘由是全社会对高考考试规范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充分一定。
当然,现行的高考考试规范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对一流大学而言。仅凭一次高考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很难选拔比较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学生,很难录取到最具潜力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寒门学子入名校的政治需要,很难支撑培养拔尖革新人才的实质需要。
因此,21世纪以来,国内一流大学纷纷拓展了自主招生、保送录取、重点培养等一系列改革探索,获得了一些效果和经验。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这个建议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作为总体定位,明确了五大任务:改计划、改考试、改录取、改监管,并在上海和浙江拓展综合招生录取规范改革的试点。
其后,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上海和浙江两地公布了综合改革试点策略,其核心是用 “431”的模式选拔学生,也叫作“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学生统一高考考试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2017年两地首批改革后的学生参加了高考考试。总体来讲,改革平稳有效。
目前,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有4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哪种录取方法更合适一流大学选才?
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高考考试改革,在录取阶段,以笔试成绩支撑,同时也给具备特殊才能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面试机会。对一流大学而言,面试(包含有挑战性的笔试),对于选拔出色学生具备要紧意义。
建议不断提高面试的水平,考虑拓展面试考察的范围,增强对体育、美育等能力的综合考核,促进高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步。
要鼓励一流大学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的,选拔比较适合在本校就读的学生。
要引导学生重视本真的驱动力,选择可以最大程度激起自己潜力的大学与专业,缓解社会的名校焦虑。
要认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经验,不断提升面试组织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逐步打造一支职业化、高水平的面试骨干队伍。
同时,也要警惕应试化的面试,不要让过度包装、突击面试等功利性行为遮蔽了选拔的视线。
怎么样应付高中物理受看重程度降低问题?
新高考考试改革后,使得一部分学生减少了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并且出现了选考物理人数降低的状况。
为此,大家剖析了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在上海高考考试物理组中所录取的学生一年的学业表现。发现对比此前的两届学生,新一届学生大学习物理的学习成绩有所降低。
同时,大家也发现,考生的物理成绩与在校总体学业成绩具备比较显著的正有关,人文社科和医学类学科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中学习物理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可估量。为此,应推进全社会强化中学习物理教育,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健全考试考哪几科设置。
进一步加强考试改革的力度,将物理常识纳入高考考试的主科目,可考虑将物理与数学合并成数理基础科目,并加强其赋分的网站权重。
鼓励高校自主确立更多专业的物理选考需要,不只覆盖理工科专业,而且也要拓展到医药、人文学科的专业。
浙江物理选考人数占比有所降低(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一流大学怎么样推行好国家及高校专项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国务院扶贫宏观策略部署,教育部等五部委决定自2012年起推行面向贫困区域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升集中连片困难区域学生进入本科一批高校学习机会。
2014年,为进一步解决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率偏低问题,教育部决定在继续扩大推行“国家贫困专项计划”的基础上增加“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有机会同意更优质的本科教育。
三大专项计划的推行显著提高了重点高校中农村、贫困区域学生的比率,成为解决地区经济不平衡,致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手段之一。
怎么样提升专项生的培养水平?大家曾对5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表现不尽理想,专项计划生入校后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显著地低于普通招考生和自主招考生。
除此之外,经过一年大学学习后,仍有较高比率的专项计划生还没完全融入大学学业环境,存在过渡适应期偏长现象。
剖析缘由,大多数专项生是通过降分录取进入一流大学的,学业基础相对落后;其次,也有一部分专项存活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心理,不太想主动寻求帮助,加剧了适应性失调的状况。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拟定详细的补偿教育推行策略,考虑在全国统考之前增设面向专项生的单独考试,使高校提前完成录取,安排专项生提前3个月左右入学就读,以便高校通过面对面的测试,夯实专项生的学业基础,提升专项生适应性和成功率,真的达成从入学机会公平到进步机会公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秋翔基于研究建议,一方面,应加大高校专项计划的政策宣传力度,找到贴近农村学生特征的信息发布方法;其次,应健全高校专项计划政策,在以招录政策为主的同时,辅以资助政策。
怎么样进一步达成招生培养一体化
培育更多拔尖革新人才?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是“1+4”的计划,即“致远荣誉计划”和4个平台,分别针对工科、医科、经济、管理等方面。
以工科实验平台为例,4年来,平台的在校生总体表现出色,毕业深造率达到75%。
总之,一流大学在选拔环节上,应积极凸显自己的培养特点及理念,将招生培养结合到入口关,选拔符合自己培养目的和学校精神特质的学生,达成从“招分”到“招人”,学生进校后愈加重视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