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张树华近期在全国政协会议一次讨论中指出,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过度看重”英语的做法,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英语热”陷入一种“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这番言论一时间引发热议。
现在,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学必学课。同时,英语也是研究生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你们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分散了不少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精力,而且令不少专业成绩优秀而英语欠佳的学生失去读研究生的机会。
一名文字学范围的研究生导师在网上慨叹,不少连语言学和文字学基本知识都缺少的大学生,仗着英语好来读文字学研究生课程,专业水平低,令其“实在是无语!”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博士生导师颜世富留言说,过度强调英语“害人不浅”,令很多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浪费在学习英语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英语老师向新华社记者表示,不少学校英语教学采取“灌输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这跟“应试教育”体制有关。
不少人在专业范围的实质工作中并不可以用到英语,但只须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就需要经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张树华觉得,“这显然没必要。”
“目前每人都学习英语,从婴幼儿园就开始,过度‘泛英语化’导致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英语教学与应用紧急脱节。”张树华说道,“虽然大家花了这么大力气学习英语,但还是学得不好,真的把英语学得好的顶端人才,特别是还能熟悉两国文化的外语人才仍然稀缺。”
他觉得,中国要治理每个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对于专业职员职称晋级和干部提高,在外语水平需要上不可以搞硬性的“一刀切”。同时,要改进目前英语教学的方向和办法,看重有关的应用教育。
也有人表达不同看法,觉得英语是工具性学科,对于中国人加大国际交流具备长远意义,而专业研究职员更需学好英语,涉猎海外出色论文,才能有更出众收获。
中国的“英语热”可追溯到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意识到,需要提高外语能力加快中国与世界交流的节奏。1982年初,电视上开始每晚播出的英国广播公司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成为不少人的一同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英语热”持续升温。从“文曲星”电子词典到可以通过不断重复录放来帮助纠正英语发音的复读机的盛行,再到以提供托福等英语出国培训课程为主的教育机构新东方的商业成功,都成为这一风潮的注脚。
21世纪教育进步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中国的英语考试正变成一种“行政评价”。英语考试作为升学和职称评定需要通过的“门槛”,不少人学习目的带有功利性,而非为了提升语言能力。“行政评价应该退出教育评价体系。”熊丙奇建议,中小学应该将英语作为选修课,大学招生时也应采取更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可以参考自己职业进步规划来决定是不是学英语。
易教网(www.eduease.com)——以优质的家教信息服务、强大的师资阵容、科学的管理软件,面向广大学生和父母,提供最专业、最贴心、最值得信任的一对一家教服务!本着诚实、诚信、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学员和教员的精神,帮助学员迅速的提升成绩,以正确心态轻松面对小升初、中高考考试,取得了父母和学生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