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婴幼儿园的小朋友明明自己都可以解决的事情非要父母替她做,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父母只好帮着做,这是为何呢?已经掌握的技能为何又“不会”了呢?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如何做才能在帮助孩子构建规则的同时又不伤害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大家来看看这位母亲如何说。
文/汤圆妈 转载自公众号:李跃儿芭学园
明明自己会,可就是不愿做
小汤圆3岁4个月,基本适应了婴幼儿园的生活。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汤圆母亲:天天上学之前,汤圆都会需要母亲给她穿鞋、穿袜子,明明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非要母亲替她做。
母亲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真是束手无策。一会儿告诉孩子:“你目前上婴幼儿园,长大了,我们的事情需要自己做。”可孩子会哭着说:“我不要长大,我还没有长大。”
一会儿,母亲又质问孩子:“你明明自己会穿,为何非要母亲助你穿呢?”孩子坚持着:“我不会穿,不会穿,我要你给我穿。”
小汤圆坐在地上,来回摆动着我们的身体,双脚交错胡乱蹬着,用哭腔反复念叨着要母亲给她穿鞋子穿袜子......可双眼里就是没眼泪。
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母亲只得告诉小汤圆:“请你快点穿上鞋子和袜子,不然我就只能自己先走了。”说完,母亲走出房门,假装离开了。小汤圆一见母亲离开,立马大哭起来,脸上淌着泪水,非常委屈地对母亲说:“母亲,不要走,等等我。”
最后小汤圆在极不情愿的状况下,自己拧巴着穿上了鞋袜,两眼泪汪汪的对母亲说:“母亲,明天帮我穿吧,我一个人不会穿。”看着汤圆哭花的小脸,母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们的坚持明明是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性,但却没想到最后演变成如此的结局。
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如何做才能在帮助孩子构建规则同时又不伤害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呢?
面对这个问题,让大家一块儿听听婴幼儿教育老师是如何想办法的吧。
老师在听到汤圆母亲的问题描述后,问了如此几个问题:
♥问题1、“母亲是什么时间告诉孩子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袜子的?”
母亲回答:“最开始是刚上婴幼儿园的时候。”
♥问题2、“母亲告诉完孩子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袜子后,是否一直都会坚持的实行呢?”
母亲回答:“时间充裕的状况下会实行,赶时间的状况下母亲就帮孩子做了。”
♥问题3、“母亲有告诉过孩子,为何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袜子吗?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回答:“我告诉孩子上婴幼儿园了,长大了,我们的事情自己做,所以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袜子了。”
在简单的提问之后,婴幼儿教育老师飞速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诉了母亲解决方案。
孩子为何不想做?
母亲原本想为孩子建构一个规则,期望她我们的事情能自己做,但孩子却非要母亲替她做,而且用哭闹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是为何呢?由于孩子的脑袋目前非常混乱。
1母亲的不坚持
孩子不知道,为何母亲有时会需要她自己穿鞋子穿袜子,但有时又会帮她穿鞋子穿袜子?那到底是可以让母亲穿还是不能让母亲穿呢?
2孩子的不知道
孩子不知道,在没上婴幼儿园之前母亲都可以帮我解决这所有,可为何上了婴幼儿园,长大了就需要自己穿鞋子穿袜子了呢?这会导致在孩子眼中,上婴幼儿园、长大等事情都是不美好的,从而产生排斥和抗拒的心理。
说到底,是由于母亲在给孩子构建这一规则时没坚持到底,而且在告诉孩子为何让她自己穿的原因时,不可以使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和无怨无悔地同意,致使孩子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穿”时就开始排斥和抗拒。
孩子还小,她不知道“上婴幼儿园、长大了和我们的事情自己做”有哪些势必的联系。这么小的孩子,不会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从小开始成长起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着装、洗脸刷牙、整理东西等等。这类能力的培养和规则的构建都是需要老师和爸爸妈妈的专业引领与帮助。
当孩子抗拒时,绝对不要恐吓威胁她
处置这种问题的办法绝不可以简单暴力地套用一个公式,也不可以单方面地给孩子贴上一个无理取闹的标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剖析。
用“再不自己穿鞋子穿袜子,母亲就先走”的方法来恐吓威胁孩子,表面上看上去乎本次问题已经解决,但长此以往,这种不好的的互动方法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甚至破裂,更恶劣的是,母亲的这种养育方法会被孩子全盘吸收,以后她长大后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好似诅咒一般。
汤圆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不禁一身冷汗,养育孩子真是一个体力+技术活,好似走钢丝一般,需要平衡的艺术,稍不注意就摔到自己挖的大坑里,难怪大伙都说:“孩子是没问题的,孩子问题的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
汤圆母亲深刻检讨之后,问老师:“还有哪些弥补的手段吗?如何做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
如何做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
1一周内不要再坚持这一原则
第一,汤圆已经对自己穿鞋子穿袜子产生排斥和抗拒心理了,那样在这期间(一般是一周)内,母亲就不要再坚持这一原则。假如孩子有需要,母亲就尽量地去帮助孩子,以此来慢慢消除她的抗拒心理。
2跟孩子打游戏
可以跟孩子打游戏,譬如孩子穿一只袜子鞋子,母亲穿另外一只袜子和鞋子;或者帮孩子穿袜子穿一半,然后鼓励孩子完成剩下一半的工作。
当然,在做这类事情时,不要让孩子了解这是母亲有意的。这是一个过渡期,让孩子由抗拒到慢慢接纳的过程,时间大概再持续3-5天左右。
3给孩子讲一个关于“长大了”的主题故事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式,譬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长大了”的主题,告诉孩子长大了有哪些好处,尽可能描绘一些她有兴趣的内容。同时告诉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穿袜子穿鞋子,从而自然过渡到这一规则的建构。
让孩子由抗拒到接纳,觉得自己穿袜子穿鞋子是一件特别自然而然的事情。绝对不要用夸张的鼓励或者有条件的奖惩方法,这会让孩子感觉事情是为其他人而做的,不是为了自己。
爸爸妈妈要有耐心且必须要坚持
婴幼儿教育老师还特别强调,父母在给孩子构建规则时,必须要有耐心,并且要坚持到底,要让孩子了解哭和发泄情绪是可以的、是被允许的,但哭闹完毕将来该做的事情还要把它完成。
就像大家成年人的工作一样,大家能由于我们的情绪问题就甩手不干,拍拍屁股走人吗?让孩子掌握不压抑我们的情绪,并了解坚持把一件事情完成,这不只培养了孩子坚持的毅力也培养了责任感。
听完老师的解答,汤圆妈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孩子是一扇窗,透过他们,大家知道了自己被养育的过去;透过婴幼儿教育,大家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在成长着自己。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