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高中  数学  初中  小学  化学 

40年来,高等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带来的影响你感觉到了吗?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⑧

   日期:2024-12-17     来源:www.qiangyibao.com    浏览:680    
文章简介: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国家行动 本报记者 高靓 郑亚博 2017年6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重大收获。这个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称为“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其中不少要紧成就诞生于一所高校——位于中国中部...

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国家行动

本报记者 高靓 郑亚博

2017年6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重大收获。这个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称为“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其中不少要紧成就诞生于一所高校——位于中国中部城市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几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夙愿正在逐步成为现实。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乘着改革的东风,中国大学踏上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

西藏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布达拉宫广场。普布扎西 摄

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在介绍他们设计的作品。 杨雨 摄

从“211”“985”到“双一流”

日历翻回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国内的科教事业步入春季。但,历程10年重创,发力谈何容易。

世界银行报告称,1983年,改革开放的第六个年头,国内仅有合法高等教育机构805所,在校生120.7万人,毛入学率2.09%。如此的高等教育规模与当时已达10.30亿的人口规模不相匹配,更不要说水平的差距。一大量学科刚刚恢复重建,而失去的10年恰逢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新阶段。

这一年5月,粉碎“四人帮”后初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讨论的主题正是“怎么样尽快进步国内高等教育事业”。会上,4位退居二线的老校长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国家拿出50亿元,重点资助50所高校,使之成为“国内在科技文化范围中赶超世界水平、加速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

这份“835建言”,成为开启国家进步重点大学策略决策的一把钥匙。经过10年酝酿准备,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宣布,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好国内的100所大学。由“21”和“100”两个重点数字合并而成的“211工程”由此诞生。从建议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的数目由50所扩展到112所,而国家投入资金也远远超出50亿元。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共完成投资368.26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8.42亿元。

“211工程”犹如雪中送炭,缓解了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困境,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1998年5月,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为契机,中国政府郑重宣告:“为了达成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不久,国家决定在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率年增长1%的经费中,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985工程”正式启动,中国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上升为国家策略。

“985工程”共分3期,建设39所高校。数据显示,“985工程”的投入力度比“211工程”有了大幅度增加,仅“985工程”一期投入就达25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投入140多亿元。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至2016年,进入世界大学排名推荐前500名的中国大陆高校从31所增加至98所,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至770个。

两大工程的推行,引发了国际高度关注。其间,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洲多国政府也相继颁布类似计划。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在世界科技进步、人才角逐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进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开始谋划高等教育改革进步策略的新篇章。

2015年8月,中央全方位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策略》,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达成国内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被叫做“双一流”建设的新计划,被视为国内第三次体现国家意志的高教进步计划。

“‘双一流’建设并非‘211工程’‘985工程’的简单延续,而是‘换挡提速’。”时任中国高等教育掌握会长瞿振元说。

这个换挡升级的计划,意图打破固有些弊病——不再实行“终身制”,5年一周期,实行总量控制、开放角逐、动态调整;不组织高校申报、无须主管部门推荐,而是依据国家策略、水平标准、特殊需要等原则进行认定;不区别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目、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觉得:“所有有实力、有特点的高校和学科,不论出身都应有机会跻身‘双一流’。只有如此角逐,才能通过‘双一流’建设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水平常见提高,为国内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017年9月21日,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出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地方高校跻身其中。同时,江苏、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也拟定了我们的“双一流”计划,给予当地高校新一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从中央、地方到高校,一场上下合力的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攻坚战正式打响。

大楼、大师和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句名言一直旋绕心头,发人深省。然而,当大家第三走进历史,不难发现,对于当时的中国大学,大楼和大师缺一不可。

“16名教师在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要开会了,如何解决?用书架把中间隔开,这边开会,那边备课。”时任南开大学习历史学院院长的陈志强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情形,“历史学可是南开大学四大支柱学科之一呀,大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别的专业不言而喻。”

同样,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王义遒也曾回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北大图书馆基本不买海外的书,由于没更多的购书经费。”

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的欠账制约大学的进步,而1999年开始的扩招,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可以看到高校大兴土木的景象。数据显示,1999年底开始的10年里,全国新建、改建的学生公寓和饭店,超越新中国成立后的前50年累计建筑面积总和。

筑巢为的是引凤。1998年12月,“奖金10万元聘教授”的广告出目前《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上,引起社会关注。据一位高校教师回忆:“当时一个月薪才1000多元,10万元等于一位教授几年收入的总和。”这不止是一个用经费来衡量的计划,而是被寄予了“出人才、出成就、出机制”的厚望。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陈十一回国工作后,作为北大工学院院长,带领学院创建了6个系和10余个研究中心,引进各类出色人才60余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薛其坤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被学术界称之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兰带领研究团队发现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重点用途,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确立的“按需设岗、公开招聘、角逐上岗、合同管理”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规范,直接推进了国内高校人事分配规范的改革。

1999年9月,北京大学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在全校范围实行“职位聘用制”,教授年津贴最高达到5万元,教师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差距达到17倍。几乎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也开始推行职位聘任和重点职位津贴规范。大学教师下海的现象开始逆转,很多出色人才开始回流。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北京大学电子系在改革前连续两年无人面试,改革当年一下子来了16位出色面试者。

“对比世界一流大学,大家差距最大的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杨卫说。人才崭露头角,不只靠重金的赏酬,还要靠有益于人才干事业的机制。

“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没非常不错地体现‘人尽其才’的理念。”在进入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浙江大学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教师职位分为5类,根据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并重等分别设置职位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管理。此后,以吸引和培育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人事规范改革在各大高校开始推行。

“年轻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颉伟,在回国前已经拿到了美国待遇优渥的录用公告,但他最后选择以助理教授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吸引他的,正是学院的人事管理体系——助理教授在招生、申请基金等方面与教授有同等权利,不少政策向年轻人教师倾斜,提供比绝大多数美国高校更充裕的启动资金,帮助他们顺利起步。

探索大师成长的环境,提供合适人才进步的土壤,高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其背后,是规范的不断健全,政府、高校关系的不断调试。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的分配规范、职称规范、教学水平评价规范等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范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SEO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建议》,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大学章程拟定,探索现代大学规范。

做一等学问育一流人才

今年1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荣获最高奖。全国共有113所高等院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2.7%,占比连续3年超七成。高铁、能源、环境、疾病防治,获奖项目涉及国计民生很多方面。

经过40年的进步,高校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科技革新的一支生力军。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3年,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越同期其他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越一半。高等学校科技成就占据70%以上。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率一直在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放眼世界,多数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在大洋彼岸,美国高校开始“重建本科教育”。在大洋的这头,中国大学也意识到,“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

2001年新学年伊始,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紧组成部分”——本科教学改革实验“元培计划”悄然亮相。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年依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选择专业,实行导师指导规范,加大教师在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环节的指导……

这类在当时带有突破性,甚至引发争议的举措,现在已经成为高校的常见做法。近年来,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科交叉、小班讲课制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推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手段,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11年,国家在17所高校开设试点学院,探索拔尖革新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通过“基础学科拔尖革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

依据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学水平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基本夯实了教授上课规范。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推行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开启了教育教学办法改革的新时尚。

依据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水平报告》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认可度为88.6%。其初中生最为认可的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水平(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习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海量高校的探索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浙江大学鼓励“第一等教授上讲台”,同时,也鼓励学生走进教授的实验室,资助进行立项申请,面向全校本科生拓展科研练习计划。2017年公布的ESI学科排名推荐上,浙江大学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前1%。

从2017年春天学期开始,清华开始实行“开放交流时间”规范。从校领导、知名院士、资深教授到新教师,全校68个院系单位、1617位教师公布了我们的开放时间表。全校学生不受院系专业限制,都可在此时间到约定地址与其交流。

2018年6月21日,新年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全方位振兴本科教育的号角。十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正式印发。愈加多的高校正在主动适应国家策略进步新需要和世界高等教育进步新趋势,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年代教育进步的前沿地位,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

无论何种标准,可以进入“211”“985”“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充其量不过全国高校的5%左右。和中国体量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和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相比远远不够,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假如说“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璀璨明珠,那样内涵式进步则是中国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整张蓝图。

全省没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曾是一些中西部省份的“心头之痛”。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印发,启动推行“中西部高校提高综合实力工程”,在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一所高水平大学。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需要,支持14所“一省一校”高校的建设与进步,已累计投入63亿元。

现在,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已引领当地区达成了“两院”院士与“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零的突破,多数高校教师队伍中具备博士学位的比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以上。南昌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获得了国家科技大奖,云南大学缅甸研究、广西大学东盟研究等成为国家的要紧智库。

面对激烈角逐,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回话这一需要,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一同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2017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31个项目共安排中央投资12.28亿元,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支持在转型改革中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引领用途的高校加大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革新。

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让年轻人学生获得立身之长,助推中国制造再上台阶,高等职业教育隆重亮相。从“本科的压缩饼干”,到探索出“教、学、做”一体化的独特人才培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年代需要,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越2000万人次。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大幅上调,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与本科达成同等待遇。“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直接服务于民生,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说。

高等教育的探索与改革开放同步。随着改革,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携带改革基因的公办高校应运而生;由于开放,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落户中国;致力革新,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不同办学体制、不同管理模式的高校得以成长。

不拘一格育人才。在高等教育的百花园里,在改革革新的土壤中,更多繁花硕果正在孕育成长。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