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当北京大学的录取公告送到时,云南考生崔庆涛正和爸爸妈妈在老家会泽县一处建筑工地上拌砂浆。为补贴家用,有时他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面对公告书,崔庆涛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这才用笔在快件单上签下我们的名字。此前,崔庆涛去过最远的城市是省会昆明。通过高考考试,他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北大,走入不同的生活阶段。
比改革开放更早一年迈入不惑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规范,已走过41年的风雨经历,亿万国人像崔庆涛一样通过高考考试改写自己和家庭的命。
恢复高考考试,是“文革”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先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篇章在1977年冬季奏响序曲。作为国内基本教育规范之一,高等学校考试招生规范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要紧用途。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考试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图片)
1977年,十年“文革”阴霾初散。当时大家还不大知道气象学上“暖冬”的定义,但一项注定要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重大事件,让大量国人的心在那个冬季温暖起来——570万考生携带激情与渴望走进考场,高考考试规范被废止十余年后重新恢复。
那年农忙过后,福建龙岩县江山公社下乡知青刘海峰读到了俄国作家阿克萨柯夫的《学生年代》,并在念书笔记中抄录了一句话:“一个从未受过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人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他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在水田里插秧、割稻子时,刘海峰并不了解我们的大学在哪儿。
同时,千里以外的首都北京,一场关乎刘海峰与数以千万有同样困惑的年轻人能否上大学、怎么样上大学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之中。
1977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召开这次会议的,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33位科教界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出席,他们中既有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苏步青、生物学家童第周、光学家王大珩如此的著名学者,也有查全性如此的中年轻人代表。但几天会议下来,敏锐话题几乎没被触及。
8月6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东昌谈到,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太差,很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他痛心疾首。这一发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直沉默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忽然“开炮”,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当时的高校招生规范。
查全性说,目前“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法埋没了很多人才。没考试,不只大量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上不来,就是那些有才华的工农子弟也被一股“走后门”的歪风阻挡在大学以外。假如改进招生规范,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很多常识年轻人、年轻人工人和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大概的。
“查教授的发言说中了要害,不管招多少大学生,必须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可以要。无论是哪个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可以要。”几天来一直参加会议的邓小平回话,“我算个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可以要,不可以‘走后门’。”
其实,在召开这次座谈会前,邓小平已几次提出恢复高考考试的设想,并将它作为拨乱反正的一个突破口。代表们的肺腑之言,与邓小平的考虑不谋而合。
8月8日,邓小平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要紧讲话:“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就的一个好方法。”
高考考试规范的重大转折出现!
当年十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建议》规定,但凡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常识年轻人、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考试报名;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天进行,新生春天入学。
恢复高考考试的消息如春雷激荡,飞速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在山村渔乡、牧场工厂、营房和课堂,数百万年轻人拿起课本,筹备迎接生活的机会和挑战。
刘海峰抱着“一颗红心,两手筹备”的心情走进考场,并最后考入厦门大学习历史系学习,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考试技巧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国内理性维护高考考试规范的著名学者。
1977年不止是刘海峰个人命的转折点,更是国家和年代的拐点。
高考考试恢复保障了高校生源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使社会迎来了尊重常识、尊重人才的春季,也有力推进了拨乱反正。
恢复高考考试整整一年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中国走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年代。
1000多年前,唐代史学家沈既济在论人才选举规范时提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这8个字也道出了高考考试规范进步变化的规律。
恢复高考考试,打破了“出身论”“成分论”,荡涤了“念书无用论”的浊流。但伴随一届届高考考试的举行,“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倾向日渐突出。“唯分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渐渐成为高考考试面临的主要内在矛盾之一。
2001年,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满分高考考试作文,在网络刚刚普及的中国飞速火爆蹿红。作文通篇用古白话,以三国历史为基础,创作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殉身的故事。虽是临场之作,却想象力丰富,内容新奇,让人拍案。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十三中理科班学生蒋昕捷。正是由于这篇文章,高考考试“落榜”的他,引发了社会对于人才标准尤其是“偏才”“怪才”的大讨论。
事实上,在这篇作文诞生前3个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在高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高校尝试自主招生改革,社会反响强烈。基于如此的背景,蒋昕捷最后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破格录取。
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离别、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国人已经明显感觉到,虽然高考考试“问题清单”随着着社会进步不断被拉长,但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顽瘴痼疾。
改革是教育进步的主旋律,中国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进步的,高考考试规范概莫能外。
从早期理科7门、文科6门的考试考哪几科,到1999年开始推行的“3+X”科目设置,40多年来,高考考试改革一直沿着科学选材的轨道,不断求解考试模式的多元化革新,考试内容也从常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渴求。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
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为标志,中国启动新一轮高考考试改革,提出高考考试“3+3”新政策,并在上海、浙江先行试点。
上海考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考试科目外,还可依据我们的兴趣、专长选择不一样的科目组合,进行“选课走班”;外语考试一年两考,择高分计入成绩;贯穿高中学习生涯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
“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建议》提出的不少需要,如提升中西部区域和人口大省高考考试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降低和规范考试加分、健全和规范自主招生、健全高校招生选拔机制等很多方面,都得到了积极、稳妥的推行和推行。”刘海峰说。
他同时强调,新高考考试“降低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的改革是一项很复杂、困难程度非常大的改革,需要在肯定范围内实验并确定可行性之后才能在国内推广。“因此,要全方位达成高考考试改革的目的,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考考试规范来讲,1999年是一个要紧转折点。
为了让更多学子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国内高等教育从这一年开始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据统计,1998—2005年,高考考试考试报名人数每年平均增长11.58%,录取人数每年平均增长23.75%。
录取率逐年提升的同时,高考考试背后的教育公平,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2018年高考考试季,一封实名举报信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河南4名考生父母称,自己孩子的高考考试答卷卡被调包,致使其实质成绩与预估成绩相差巨大。随后,当地纪委监察委成立专案调查组进行逐项核查,全方位采集证据,查明了“没有人为调包试题和答卷卡现象”的事实。
高考考试舞弊是对高考考试公平的最大挑战,预防舞弊一直是高考考试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置方法》颁布,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规范打造,考试招生环境综合治理,有力维护了好的考风考纪。2015年,“考试作弊入刑”成为《刑法》条文,对于净化考试环境、维护高考考试公平公正具备重大意义。
国内幅员辽阔、人口海量,因为各地经济社会进步水平差异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高考考试录取率差距一直存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回话百姓期盼,教育部于2008年启动推行国家支援中西部区域招生协作计划。
协作计划推行9年间(2008—2016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了12个百分点,假如按在校生规模1万人折算,等于为中西部区域增设了100多所普通高校,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区域学子的大学梦。
2015年8月20日,清华大学2015级新生韩储银与3300多名同学坐在偌大的综合体育馆,在校长邱勇的开学致词中听到了我们的名字:“昨天在新生报到的现场,我见到了来自甘肃的韩储银同学。他出生在农村家庭,成长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今年他入选清华自强计划。”
作为清华大学第四届“自强计划”入选学生,韩储银获得了50分的高考考试加分,以总分724分的成绩,被清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迎来了生活中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从2012年起,国内启动农村贫困区域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及重点高校录取比率相对较低的省区,致力于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率。截至2017年,通过国家、地方、高校3个专项计划的推行,全国重点高校共招收农村和贫困区域学生10万人。
公平和科学一直是两难问题。理论工作者可能更关注效率科学,但老百姓最关注公平,科学一旦伤及公平,老百姓就不同意。教育公平在满足最大部分人公平的同时,也不舍弃保障少数人的公平。
2013年12月,决定舍弃残疾人单独招考而参加普通高考考试的45岁盲人李金生,来到河南确山县教育局报名,却因“现在高考考试还没盲文考卷”未能成功。几番争取和交流,李金生最后获得了参加高考考试的机会。
2014年6月7日,李金生成为全国第一用盲文卷参加普通高考考试的盲人考生。李金生的一套盲文版试题,从命题、制作到运输都凝聚着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努力。
身体残疾限制了一些人追逐梦想的机会,家庭贫困有时也是考生没办法逾越的障碍。
从云南昭通的漫漫群山到上海复旦大学的三尺讲台,鲁绍臣最了解自己走过的万水千山。1998年,家只有几亩田的鲁绍臣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公告书,却因4年里几万元的学费、生活费而忐忑。正当全家人为钱发愁时,央行颁布《助学贷款管理方法》,国内助学贷款规范开始起步。
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全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09.16万人,发放金额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金总额的27.05%。其中,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9.52万人,发放金额270.23亿元。
由于个人进步与国家命紧密相连,“那三届”学人(指恢复高考考试后的头三届考生)被叫做“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他们中,有从广西出发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在长春地质学院与地球物理结缘的黄大年,有在大学饭店排队买饭都要拿出英文单词本背诵的中科院院士李永舫,也有遭到改革开放感召在留美期间转学经济学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
刘海峰觉得,从表面上看,高考考试只是一项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适合的人才进入大学深造,却会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深刻影响。恢复高考考试后3年入学的90多万学子,毕业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改革开放的要紧推进力和社会进步的支柱力量,“中国的经济起飞和高考考试规范有着要紧的关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影响当下,更关乎将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此常识经济年代,“大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加迫切,对科学常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加强烈”。
40年来,以高考考试为入口的高等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进步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长到45.7%,提前达成《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40%目的。
恢复高考考试后的40多年里,国内有1.2亿人通过高考考试进入大学。现在,国内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升到11.9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越8000万人,继续维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
2010年至2014年,国内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占总人口比率从74.5%降低至73.4%,但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8.75%提升至11.01%。高考考试的健全、教育的改革同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关联,恐怕其他人都很难否定。
41年前,邓小平果断拍板,在当年而不是下一年恢复高考考试,由于“靠空讲不可以达成现代化,需要有常识,有人才”;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由于“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用途不可忽略”。
40年来,国内以高考考试为核心的考试招生规范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历经大大小小的改革有30余次。实践证明,高考考试规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规范,势必在为高校选拔适合人才、保障教育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继续发挥要紧用途。
也只有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高考考试才能为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红利及源源持续的人才支撑。
“我会回来,要给大山带来不同的变化。”走出大山的崔庆涛没忘记为何出发。崔庆涛的梦想可期,像崔庆涛一样通过高考考试用常识改变命的亿万国人梦想可期。